君主论的主要观点主要内容
第一章 世上的王国种类及诞生方式 3、国家分为共和国和王国两种,而王国又分世袭而来的和新奠基缔造的。 第二章 论世袭的王国 4、历史发展的规律以无可辩驳的事例说明:每一个变革总是为另一个新变革作准备,并促成另一个更新的变革的发生。 第三章 论混合式王国 5、时间是无情的东西,它能给国家带来一切:既能带来好事,也可能带来坏事。 6、任何人绝不应当为了躲避一场战争而任由比战争带来的灾难更深重的乱子发生,因为一旦要发生战争,任何的躲避都是无济于事的,即使让一场将发生的战争得以拖延,但这种拖延总是对你不利的。 7、谁若要使别人势力强大,谁就是在自取灭亡。 第四章 论亚力山大征服大流士及其他 8、有史以来所有的君王治理国家的方法方式通常分为以下两种:一是由一个君王以绝对的权威统治着国家,并有一群的臣仆作为统治的机器。另一种则是由一个君王和贵族共同统治一个国家。 第六章 凭借自身的力量与才智而取得的新领地 9、才能与机会的相加等于成功。 10、那些依靠自己的能力、智慧而成为君王的人,在他们取得君王的道路上是要经历重重困难的,但他们所守持的权力及国家则比前者容易得多。 11、所有武装者都获得胜利,而非武装者都失败。 12、大凡所有能被称之为伟大的人物,在他们走向成功的路上总要经历了大坎坷的,他们每做一件事情或者每走一步路都要遇到危险,而要克服这些危险,则只能凭他们的勇气和才干。一旦度过这些困难,他们便自然而然地在公民中树起了受人崇敬和爱戴的形象了。 第七章 论凭借他人之力或者因为机运而获得的新君王国 13、无论是凭借他人之力或者因为机运而获得国家的王位,都是既不可靠,也不稳定的。一是因为他们缺乏拥有一支对自己友好的和乐于效忠的军队;二是仓促建立的国家,如同大自然迅速滋长的野生植物一样,尽管叶茂但根不深,一旦遇到一场狂风暴雨的袭击就可能被摧毁。 14、为了确保他的新建立的国家领土完整,免遭敌人侵犯,就有必要争取朋友的支持;有必要凭借武力或者巧施计谋以求制胜;有必要让人人对自己又爱戴又畏惧;有必要让军队既服从又尊敬;有必要把那些可能或者势必加害自己的人消灭掉;有必要采取新的办法对旧制度进行全面革新;有必要做到既威风凛凛又忠厚仁慈,既宽宏大量又慷慨乐施;有必要摧毁不忠诚的军队,创建新的军队;有必要同各国君王保持友善,使他们不得不殷惠勤勉地帮助自己,或者诚惶诚恐地不敢得罪自己。 第八章 论以邪恶手段获得君王权位者 15、君王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应该在民众当中生活,与民众和睦相处,无论发生什么意外事件——不论是好的很坏的,都不要使自己轻易改弦易辙。 第九章 论市民君王国 16、市民君王国——一个普通市民由于受到本土市民的热烈拥戴而成为本国的君王,由这种情形而建立的国家称之为市民君王国,要么受到市民的爱戴,要么得到贵族的拥护。 17、君王必须从本国的民众那里获得好感和支持,否则他一旦遇到逆境,就再也找不到任何补救的办法了。 一个英明的君王应该竭尽所能地用尽各种办法使他的市民在任何情形下对于国家和他个人都有所需求,有所寄托,让他们毫无二心地效忠于己。 第十章 如何评估所有君王国的力量 18、任何一位英明谨慎的君王,只要他准备足够的粮食,拥有强大的防卫措施,即使至始至终遭受敌人的围困,他也能毫无困难地坚定他的公民意识。 第十二章 论各种军队兼及雇佣军 19、一切国家,最主要的根基乃是拥有健全的制度、完善的法律和优良的军队。哪里有优良的军队,哪里就一定会有健全的法律。 第十三章 论客军、混合军和本国军 20、如果君王不能够在自己的国家里察觉出滋生忧患的端倪,他就不是真正英明聪慧的君王。遗憾的是,能够有这种先见之明的人毕竟只是少数。 21、任何一个君王如果没有自己的军队,他是不安全也是不稳固的。 22、“世界上最弱和最不稳固的东西,莫过于不依赖自己的力量来建立自己的权势和声誉了。” 第十四章 论君王在军事方面的责任 23、忽视战争专业,便是导致国家毁灭的主要原因,而能赢得一个国家的原因,恰恰就是你精通了战争这门专业。 24、为君王者因为不整军经武,就会丧失应有的军事力量,就会受人蔑视,让自己感受到了奇耻大辱,这是君王所必须提防的主要方面。 25、君王时时刻刻都不要让自己的思想离开军事训练的课题,要做到整军经武,一靠经常行动,二靠心智思考。 第十五章 论世人尤其君王受到赞扬或责难的缘由 26、一个人要是为了应该怎么办而把实际上是怎么回事的问题置之脑后,那么他不但不能保全自己而且有可能导致自我的毁灭。因为一个人如果在一切事情上都发誓以善良自持,那么他苟且偷安于许多心怀鬼胎的人当中定会遭到毁灭。 27、君王如果要保持自己的地位与权势,就必须学会怎样不做好事情,并且必须学会视情况的需要与否,采取与之相适应的措施。 28、那些拥有至高尊位的君王,总是突出地拥有某些引起人称赞或者招致责难的品质:有人被誉为慷慨,有人则被贬为吝啬;有人被认为乐善好施,有人则被视为贪得无厌;有人被认为残暴成性,有人则被认为慈悲为怀;有人被认为言而无信,有人则被认为襟怀坦荡;有人被认为软弱怯懦,有人则被认为勇猛强悍;有人被认为和蔼可亲,有人则被认为矜傲不逊;有人被认为淫荡好色,有人则被认为纯洁自持;有人被认为诚恳,有人则被认为奸诈;有人被认为脾气僵硬,有人则被认为容易相处;有人被认为稳重,有人则被认为轻浮;有人被认为虔诚之徒,有人则被认为无信仰之徒。 第十六章 论慷慨与吝啬 29、世界上再没有比慷自己之慨的人更愚蠢的了。慷慨这种德性,在你使用的时候,不是因此让你变得可鄙,就是因此让你陷入困境。 30、作为君王最需要警戒的德行是:必须提防被人轻视和憎恨。但慷慨却能给你带来两种情形,要么使你成为可鄙之人,要么使你成为可恨之人。因此,明智之士宁愿承受吝啬之名,也不愿享受慷慨之誉。 31、吝啬只会带来丑名但不会引起憎恨,而慷慨这个名词是既让人憎恨又让人惧怕的。 第十七章 论残暴与仁慈 32、作为一个君王,被人畏惧比为人所爱是安全得多的。 33、君王如果完全信赖别人许下的诺言而缺乏其他准备的话,他就必然要灭亡。因为用金钱买来的友谊是不牢靠的。依靠伟大与崇高的精神换取的友谊,才值得信赖。人们冒犯一个自己所爱的人比冒犯一个自己畏惧的人较少顾忌。因为爱是靠恩义这条纽带维系的;然而由于人性的卑劣,在任何时候,只要对自己有利,人们便把这条纽带一刀两断了。 34、一个被人畏惧又不为人们憎恨的君王,就是一个成功的君王。 第十八章 论君王如何守信 35、世界上有两种斗争方法:一种是运用法律,另一种是运用武力,即“人性所为”与“兽性所为”两种斗争方法。 36、君王应当懂得仿效狐狸与狮子。因为狮子不能够防止自己落入陷阱,而狐狸则不能够抵御豺狼。因此,君王必须是一头能认识陷阱的狐狸,同时又必须是一头能使豺狼惊骇的狮子。当遵守信义反而对自己不利的时候,任何一个英明的统治者,绝不能够也不应当遵守信义。 37、人们进行判断的习惯,一般是依靠眼睛更甚于依靠双手。 38、庶人总是被外表和事物的结果所迷惑,而这个世界里尽是庶人。 第十九章 论君王必须避免受到蔑视与憎恨 39、在人的一切丑恶中,贪婪、霸占臣民的财产及其妇女,是最让人们所憎恨的。 40、君王之所以会被人们轻视鄙薄,那是因为他在人们的心目中总是喜怒无常、轻率浅薄、软弱怯懦、优柔寡断。因此,君王必须向提防暗礁一样保持高度警惕。他应该努力在自己行为举止中表现出伟大英勇、严肃庄重、坚忍不拔。 41、任何一种阴谋反对一个深受人们敬重的人都是困难的,也是徒劳的。 42、如果一个君王卓越非凡而且受到他的臣民尊敬,那么采取任何方式的攻击都是困难的,也是自讨苦吃。君王必须注意两个方面:一是内部的,来自本国公民;二是外部的,它来自外邦势力。对于后一种情况,依靠强大武装部队和依靠亲密的盟友就能够防御了。而且,如果他拥有强大的武装部队,亲密的盟友就会纷至沓来。如果外无事端,内无阴谋,那么国家就相当稳定了。 43、君王要能够防范一切阴谋,采取最有效的办法杜绝广大人民对他产生憎恨,因为搞阴谋而的人总是指望把君王置诸死地来取悦于人民。 44、事实证明:从古到今,阴谋夺取王位的事例不胜枚举,能够取得成功者却实在少得可伶。因为搞阴谋的人往往也很希望能有人和他搭档。但除了那些他认为对君王也是心怀不满的人们之外,他就难以找到别的人与他同流合污了。 45、当人民对君王心悦诚服的时候,君王对于那些搞阴谋的人不必忧心忡忡;但是如果人民对一个君王抱有敌意、怀着怨恨的话,那么这个君王对任何一件事,对任何一个人就必然提心吊胆、心怀戒虑了。 46、君王应该尽其所能地使人民获得满足、安居乐业,同时绝不应该轻易驱使贵族陷于绝望之境。君王既要呵护贵族,又不能使人民对自己产生怨恨。 47、如同恶行会招致憎恨一样,善行也会招致憎恨。君王为了维护自己的国家的尊严往往被迫行恶;为了保有国家及其地位,那些人——无论民众也好,军队也会,贵族也好——即使已经腐化堕落,君王也要用尽一切办法来满足他们。 第二十章 论建筑城堡利弊 48、任何一位新君王总是热衷于整军经武。 49、毋庸置疑,当幸运之神要使一位新君王成为伟大人物的时候,新君王比一位世袭君王更加需要获得盛名。 50、与其拥有战事攻防的城堡,不如取信于民。 第二十一章 君王应怎样做才受人尊敬 51、君王赢得世人的尊敬,最佳的做法莫过于做出惊天动地的伟业以及将自己个人的卓越才能尽情地施展出来。 52、胜利者根本就不需要当他处在逆境时不愿意伸手援助的朋友。 53、世间的事情经常是: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 54、君王必须保持他的至尊地位和威严,而且这一点在任何场合都是不允许有丝毫疏忽的。 第二十二章 论君王的大臣 55、对于君王来说,挑选大臣,实在是一件至关重要的事情。 56、人的头脑有三类:一类是凭借自己就能理解(优秀的);另一类能够辨别别人所说明的事情(优秀的);第三类是既不能自己理解,也不能理解别人的说明(无用的)。 57、大臣考虑自己的个人利益超过了考虑他人的利益,并且在他的一切行动中只是追求他自己的利益,那么这类大臣就绝不是一个好的大臣,君王绝不能信赖他。 58、为了使大臣保持忠贞不渝,君王必须常常想为大臣之所想,既尊敬他们,又使他富贵而有报恩欲;既让他分享荣誉,又要他分担职责。 第二十三章 如何远离谄媚者 59、君王必须是一个好问者,经常不断地向各方征询方案;必须是一个聆听者,倾听各方人士对于他征询意见时所说的一切真话。 60、有一条颠簸不破的法则告诉我们:一位君王如果不是本人明智的话,他就不可能很好地获得忠告;要么他碰到了好运,他把自己寄托在某一个人身上并受其支配,而此人恰好是一个极其英明的人。 第二十五章 论命运对人世的作用 61、命运是我们行动的半个主宰,但是它留下其余一半或者几乎一半归我们自己支配。 62、君王的做法顺应时代的发展规律,他就会得心应手;相反,如果他的行动与时代相悖,他就运气不佳。 63、命运易变,人性难易。同命运同舟就能成功,与命运违忤(wu:违背)就失败。迅猛胜于小心谨慎。 君主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介绍 1.原文有一个论点是: “当我们的力量没有作好准备抵抗命运的时候,命运就显出它的威力,它知道哪里还没有修筑水渠或堤坝用来控制它,它就在那里作威作福。如果你考虑意大利——它是这些变动的所在地,并且推动了这些变动——你就会看到它是一个既没有水渠也没有任何堤坝的平原。”这句话尽管是针对君主统治的,但同样适用于普通人的生活。 大多数时候,我们之所以愿意相信命中注定,是因为我们没有准备好或者没有能力改变现状。从君主的角度来说,即使其统治地位是通过世袭得到的,如果要成为受人景仰、名垂青史的明君,仍然需要做好与命运抗争的准备。在大家都在准备只有你一个人选择相信命运的情况下,你的结局必然是被外力所改动。而在君主身上发生的任何微小的改动都是巨大的。 2.作者这样评价人类:“一般地可以这样说:他们是忘恩负义、容易变心的,是伪装者、冒牌货,是逃避危难,追逐利益的。”所以,君主要统治王国,“被人 畏惧比受人爱戴是安全得多的。”正是因为这样,作者认为君主应该是“狐狸”和“狮子”的统一体,表面伪善,内心狡诈凶残,也就是说话可以表现出高贵的品格,但是做事不必如此。他还主张,君主要认识到:手段是独立于道德规范之外,是可以独立研究的技术性问题。君主为了夺取政权、维护统治,甚至“可以行欺诈之术,不顾信义、不避恶行”。 从这些表述都可以看出,作者是手段高于道德的忠实维护者,人们归结他通过这本书宣传的“马基雅维利主义”思想的核心是:为达目的不折手段。这本书后来对独裁君主墨索里尼、希特勒的影响很大,几乎是墨索里尼的纳粹独裁统治的指导思想。作者本身也因此被诟病颇多。 3.虽然此书的核心是君主统治可以不折手段,但在书中作者也提到: “如果可能的话,他还是不要背离善良之道,但是如果必须的话,他就要懂得怎样走上为非作恶之途”,同时还提醒君主:“为了自己安全的必要,可以偶尔使用残暴手段,除非它能为臣民谋利益,其后决不再使用”。 不管以上诸多论点的正确与否,我的理解是:意识形态的内容其实很主观,人往往都只能看到自己想看到和愿意看到的内容,在有某种需要时,利用自己看到的内容作为一种实现目的的手段是君主的常态,也是人的常态。对这本书的内容进行全面、辩证的理解应该是看此类书时一个基本的、合理的态度。 君主论主要内容简介 《君主论》是对佛罗伦萨乃至整个意大利几百年间的“政治实验和激烈变革”以及马基亚维利本人多年从政经验的理论性总结。较为完整地阐述了马基亚维利的君主专制理论和君王权术论,它对意大利长期战争分裂的原因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实现意大利的统一的方案——建立强有力的中央集权国家。试图把但丁的统一思想与君权思想付诸实现,尽可能深入权术问题,直接向君主提出种种实行办法。 全书讨论了“君主国是什么,它有什么种类,怎样获得,怎样维持,以及为什么会丧失”的问题。对于这一系列问题的探索,作者摒弃了中世纪宗教教条式的推理方法,从历史的经验角度出发,以“人性本恶”的基本假设为依据,认为国家的产生是出于人性本身的需要,并不是上帝的意志,从而否认了君权神授。他大胆地将政治与伦理道德分离,认为政治的基础不再是伦理道德,而应由权力取而代之。全书共26章,前11章论述了君主国应该怎样进行统治和维持下去,强调有势力保护国家容易、反之则难,君主应靠残暴和讹诈取胜;12—14章阐明军队是一切国家的主要基础,君主要拥有自己的军队,战争、军事制度和训练是君主惟一的专业。后12章是全书的重点,全面论证马基亚维利的术治理论。 书中对不同类型的君主国做了明确的区分:如世袭君主国、混合君主国、依靠自己武力和能力获得的新君主国、依靠他人的武力或者由于幸运而获得的新君主国、市民君主国和宗教君主国等等。启示实行统治的君主们如何参照别国的历史经验,结合本国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建立适合自己的君主政体。这无疑是一个君主在立国之初首先考虑的原则。君主立国要依靠自己的能力,要把基点放在自身的力量上,凡是这样做的,日后保持自己的地位,就没有多少困难。这是马基亚维利对君主巩固自己的权力地位提出的第二条原则。任何一位君主或政治家要想在事业上获得成功,必须学会政治统治的方法,这就是君主的基本行为原则,既是书中的重点,也是后世争论的焦点。 《君主论》将君王的政治行为和伦理行为截然分开,直言不讳地否定一般公认的道德。它认为,人们必须承认世界上有两种斗争方法,一种是运用法律,一种是运用武力。前种方法是人类特有的理性行为,而后者则是兽性行为。在当时的社会现实面前,前者常常使人力不从心,迫使人们必须诉诸后者。这就要求君王必须懂得如何善于运用野兽的行为进行斗争,做君王的如果总是善良,就肯定会灭亡,他必须狡猾如狐狸,凶猛如狮子。狮子不能防御陷阱,狐狸不能抗拒豺狼,所以,君主做狐狸是要发现陷阱,做狮子是要吓走豺狼。 《君主论》主张一个君主为了达到自己的事业或统治目的,不要怕留下恶名,应该大刀阔斧,使用暴力手段解决那些非用暴力解决不了的事,不必要守信义,伦理道德可以抛弃不管,因为目的高于手段。在守信义有好处时,君王应当守信义。当遵守信义反而对自己不利时,或者原来自己守信义的理由不复存在的时候,任何一位英明的统治者绝对不能,也不应当遵守信义。它还告诉君王:“必须学会将这种品格掩饰好。”必须习惯于混充善者,做口是心非的伪君子。《君主论》还主张君主应当显得虔信宗教。使宗教在国家中占有显要的地位,这并不是因为宗教的真实性,而在于它是联系社会的纽带。《君主论》中关于教会王国的论述中指出:“教会王国在取得政权以后,便受到宗教习惯的保护,这种君王不需要有军队,因为他们有人心所不能企及的崇高大义所支持。”他们显然是由上帝所树立,也是由上帝所把守着,如果轻易地对它加以评论,那就是狂妄无知的行为。马基亚维利在《君主论》中比较了各种军队的特点与优劣,强调了建立自己的军队的必要性,同时还描述了君主在军事方面的责任,一针见血地揭露了雇佣军、援军以及混合军对君主的危害,呼吁君主建立自己的军队以保卫国家与人民。马氏在书中还详细描绘了君王的治国之道,强调君主应该是残酷的、令人畏惧的,以及一位贤明的君主在维持国家方面的重要性。在政治手段问题上,马基亚维利认为,用注定要失败的方法去追求某个政治目标是徒劳的,即使为了一个很好的目的,也必须要选择能够实现它的手段。手段是达到目的的方法,不要去管手段本身给人的感觉是善与恶,而要按照纯粹的科学方式去处理。成功的意义在于达到目的,不管这个目的是什么。假若世界上有一门“成功学”,专门研究恶人的成功,肯定会和研究善人的成功做得同样好。因为恶人成功的事例比圣贤成功的事例并不少,有时反而更多。如果这门学科成立,对圣贤和恶人同样有用,因为圣贤一旦涉及政治,必定同恶人一样,希望自己成功。
皖公网安备 340811020000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