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安庆教育网
        免费人教版2017年必修三:第2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名师导学案高中生物复习提纲知识点分类汇编详细信息
        宜城教育365速发国际靠谱么_365bet亚洲官方网址_预付365商城下载网www.bjtlcd.com免费人教版2017年必修三:第2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名师导学案高中生物复习提纲知识点分类汇编突破1下丘脑在生命活动调节中的功能1.感受:渗透压感受器感受渗透压升降,维持水代谢平衡。2.传导:可将渗透压感受器产生的兴奋传导至大脑皮层,使之产生渴感。3.分泌:下丘脑是内分泌系统的总纽枢。它分泌促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使之分泌相应的促激素;还分泌抗利尿激素,作用于集合管、肾小管。4.调节:体温调节中枢、血糖调节相关区域、渗透压调节中枢等。如图所示。【突破体验】1.关于哺乳动物下丘脑的叙述,错误的是()A.下丘脑具有内分泌功能B.调节产热和散热,维持体温的相对恒定C.感受细胞外液渗透压变化,调节动物体水盐平衡D.分泌促甲状腺激素,调节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答案D解析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发生变化时,可刺激下丘脑的渗透压感受器,使下丘脑神经分泌细胞分泌抗利尿激素,调节水平衡,从而调节渗透压;下丘脑还能分泌促激素释放激素,调节生物体内相关腺体的分泌,如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进垂体合成和分泌促甲状腺激素,进而调节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下丘脑还存在体温调节中枢,维持体温的相对恒定。突破2生命活动的调节模型1.若图表示人体内水平衡的调节a表示下丘脑,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感知渗透压的变化,分泌抗利尿激素,并由b(垂体后叶)释放,作用于c(肾小管和集合管)。2.若图表示反射弧结构模式图a表示感受器,b表示神经中枢,c表示效应器,兴奋在其中的传递形式是神经冲动(电信号)、神经递质和特异性受体结合(化学信号)。3.若图表示预防接种一段时间后的再次体液免疫若c为抗体,则a表示记忆细胞,b表示浆细胞。二次免疫反应中抗体产生的特点是更快、更多。4.若图表示血糖的调节途径若a为胰岛,则b是胰岛素,c表示相应的靶细胞。当血糖水平升高时,a的反应及调节的结果是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增加,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减少,使血糖维持正常水平。【突破体验】2.下图表示人体和人体细胞内某些信息传递机制的模式图,图示中箭头表示信息传递的方向,下列有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如果该图表示细胞中遗传信息的表达过程,则e过程发生在核糖体上B.如果a表示抗原,b表示吞噬细胞和T细胞,c为B细胞,则该过程表示体液免疫C.如果该图表示反射弧,则其中的信息是以局部电流的形式传导的D.如果图中a为下丘脑,b为垂体,c为肾小管和集合管,则d和e为同一种物质答案C解析如果该图表示细胞中遗传信息的表达过程,则a、b、c分别是DNA、mRNA、蛋白质,d、e表示转录、翻译过程,翻译发生的场所是核糖体,A正确;由体液免疫的过程以及c为B细胞可以判断B正确;如果该图表示反射弧,则其中的信息在神经纤维上以局部电流的形式传导,在突触处以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形式传递,C错误;如果图中a为下丘脑,b为垂体,c为肾小管和集合管,则d和e均为抗利尿激素,D正确。突破3兴奋传导特点的设计探究由于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导致兴奋在完整反射弧中的传导也是单向的,只能由传入神经传入,传出神经传出。(1)探究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法设计:电刺激图中①处,观察A的变化,同时测量②处的电位有无变化。结果分析:若A有反应,且②处电位改变,说明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若A有反应而②处无电位变化,则说明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单向的。(2)探究神经冲动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方法设计:先电刺激图中①处,测量③处电位变化;再电刺激③处,测量①处的电位变化。结果分析:若两次实验的检测部位均发生电位变化,说明神经冲动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双向的;若只有一处电位改变,则说明神经冲动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突破体验】3.中国寓言中有"火中取栗"的故事:猫从火中拿取板栗时,因火烧爪而快速缩回,虽然板栗拿到了,但爪子还是被烧了,而偷到的板栗却被猴子吃了。假设下图为"火中取栗"的反射弧示意图,回答有关问题:(1)要确定这个反射弧中E是感受器还是效应器,可用电刺激的方法进行测定。测定与判断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如果不用实验,可据图判断E是感受器还是效应器,判断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假设E是猫爪中的感受器,写出猫"火中取栗"时神经冲动的传导方向(用有关字母与箭头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给你提供必要的实验用具,如电刺激设备、电位测量仪等,请设计实验方案,以探究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和在相邻两神经元之间的传递特点(是双向的还是单向的),并预期可能的实验结果及结论。a.验证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双向传导方法步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结果和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探究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方法步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结果和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用电刺激E端,如A有反应,则E为感受器(2)因神经冲动的传导方向是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梢传导到另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从突触的结构分析,E是感受器(3)E→D→C→B→A(4)a.电刺激①处,观察A的变化,同时测量②处的电位有无变化A有反应,且②处电位改变,证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b.先电刺激①处,测量③处有无电位变化;再刺激③处,测量①处有无电位变化若两次实验的检测部位均发生电位变化,说明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双向的;若只有一处电位改变,则说明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解析判断感受器和效应器可根据突触结构判断,与传入神经相连的是感受器,与传出神经相连的是效应器。也可用电刺激法,刺激效应器会发生反应。第4节免疫调节(Ⅱ)[目标导读]1.结合教材图2-16,概述细胞免疫的过程,并列表比较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2.通过具体病例,结合生活经验,了解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3.结合实例,了解免疫学的应用。[重难点击]细胞免疫的过程、比较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课堂导入方式一:上图分别是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的双手和过敏反应患者的对比照片,这些疾病都是由免疫功能异常引起的。免疫功能异常会导致哪些疾病?如何利用免疫学的知识来预防和治疗疾病呢?方式二:正常的免疫调节功能是身体健康的重要保证,但如果把免疫学和政治斗争联系起来,是否有些天方夜谭呢?"无情最是帝王家",自古以来,皇位的继承就充满了明争暗斗。然而,我国历史上有位皇帝的继位却源于人们对免疫学知识的应用。他就是爱新觉罗·玄烨,也就是后人说的康熙。当时,天花正肆虐清廷,很多人因感染天花而死亡。德国人汤若望受宠于宫廷,他建议皇位继承人为玄烨,理由是玄烨曾患天花,幸而不死,而患过天花的便永远不会再患,可保其帝位绵长。康熙因此而顺利继位。你知道为什么患过天花的人永远不会再患天花吗?人体为什么能够保持身体健康?一、细胞免疫1.细胞免疫(1)免疫过程(2)参与细胞:吞噬细胞、T细胞、记忆细胞、效应T细胞。(3)结果:效应T细胞与被抗原入侵的宿主细胞密切接触,使之裂解死亡,病原体被吞噬、消灭。2.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的比较比较项目 体液免疫 细胞免疫区别 作用对象 抗原 靶细胞 作用方式 ①浆细胞产生的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②T细胞释放淋巴因子,促进免疫作用 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密切结合联系 ①在病毒感染中,往往先通过体液免疫阻止病原体通过血液循环而散布;再通过细胞免疫予以彻底消灭;②细胞免疫的作用是使靶细胞裂解、死亡,抗原暴露,与抗体结合而被消灭(二者相互配合,共同发挥免疫效应)合作探究1.请完成各种免疫细胞的来源和功能比较表,并思考哪些细胞的形成需要抗原的刺激?比较项目 来源 功能吞噬细胞 造血干细胞 摄取、处理、呈递抗原,吞噬抗原-抗体复合物B细胞 造血干细胞在骨髓中发育 识别抗原,分化为浆细胞和记忆细胞T细胞 造血干细胞在胸腺中发育 识别抗原,分化成效应T细胞和记忆细胞,并能分泌淋巴因子浆细胞 B细胞或记忆细胞 分泌抗体效应T细胞 T细胞或记忆细胞 与靶细胞结合使其裂解,发挥免疫效应记忆细胞 B细胞或T细胞 识别抗原,分化为相应的效应细胞,发挥免疫效应答案浆细胞、效应T细胞和记忆细胞的形成需要抗原的刺激。2.细胞免疫能将抗原彻底消灭吗?答案不能,细胞免疫的结果是使靶细胞裂解死亡,释放到体液中的抗原需要由体液免疫来清除,最后还需要吞噬细胞吞噬消化掉。1.如图为人体免疫细胞参与免疫的机制图解,其中①表示抗原,②、③表示物质,④~⑨代表细胞。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③是糖蛋白,能特异性识别①B.人体内的细胞④能合成分泌淋巴因子C.④是T细胞,⑧是效应T细胞D.相同抗原再次侵入时,⑦快速分泌②答案D解析图中左侧为体液免疫图解,右侧为细胞免疫图解。体液免疫过程中,树突状细胞(吞噬细胞)将抗原处理后,④T细胞依靠细胞表面的糖蛋白③识别抗原,然后分泌淋巴因子促进⑤B细胞的增殖、分化,产生⑥浆细胞和⑦记忆B细胞,浆细胞分泌抗体②;相同抗原再次侵入时,⑦快速增殖分化,但不能直接产生抗体。⑧是效应T细胞,可以清除被抗原感染的细胞。一题多变判断正误(1)T细胞能裂解杀死靶细胞。()(2)抗体可以直接杀死抗原。()(3)参与抗体合成和分泌的细胞器有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和线粒体。()(4)T细胞能分泌淋巴因子也能分泌抗体。()答案(1)×(2)×(3)√(4)×免疫过程模型中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识别判断依据 判断方法看抗原经吞噬细胞处理后的去向 ①如果大部分抗原需要一种细胞呈递才刺激相关细胞,则为体液免疫;②如果抗原直接刺激相关细胞而不用另一种细胞呈递,则为细胞免疫看免疫的结果 ①如果免疫引起靶细胞裂解并释放其中隐藏的抗原,则为细胞免疫;②如果两种成分结合,形成了沉淀或细胞集团,则为体液免疫看抗原的种类 ①如蛇毒或细菌外毒素引起的免疫属于体液免疫;②病毒类(如HIV)进入人体,清除它们的过程主要是细胞免疫;器官移植中的排斥反应也属于细胞免疫二、免疫系统的监控和清除功能及免疫学的应用1.免疫系统的监控和清除功能(1)监控并清除体内已经衰老或因其他因素而被破坏的细胞,以及癌变的细胞。(2)自身免疫病:由于免疫系统异常敏感、反应过度,"敌我不分"地将自身物质当做外来异物进行攻击而引起的疾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3)过敏反应①概念:已产生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的抗原时所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②特点: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也不会引起组织严重损伤;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2.艾滋病(1)原因:感染了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其攻击免疫系统,使T细胞大量死亡。(2)主要传播途径:性接触、血液和母婴传播。(3)预防:洁身自爱,不共用卫生用具等。3.免疫学的应用(1)疫苗--在免疫中相当于抗原,其作用是使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和记忆细胞。(2)人工标记抗体--检测追踪抗原在机体中的位置。(3)免疫抑制剂--提高器官移植的成活率。合作探究1.艾滋病是一种免疫缺陷病,又叫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死亡率极高。艾滋病的死因和免疫系统受损的关系如下图:(1)图中A、B、C、D表示HIV破坏人体免疫系统的四个阶段,据图回答:A.免疫缺陷病毒(HIV)最初侵入人体时,免疫系统可以摧毁大多数(填"大多数"或"少数")病毒。B.免疫缺陷病毒(HIV)浓度升高(填"升高"或"降低"),T细胞数量逐渐减少(填"增多"或"减少")。C.T细胞数量减少,免疫系统被破坏,各种感染机会增加。D.人体免疫能力几乎全部(填"全部"或"少部分")丧失。(2)据图,T细胞的多少和HIV浓度之间有什么关系?答案T细胞的多少和HIV浓度之间成负相关关系。(3)艾滋病患者常常会出现恶性肿瘤,这说明第三道防线还具有什么作用?答案能消灭体内的异常细胞,抑制体内肿瘤的产生。(4)以上资料说明,人体的第三道防线在抵抗外来病原体和抑制肿瘤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2.给下列反应归类:(1)某人一吃海鲜就出现严重的腹泻(2)美国有一免疫功能异常的儿童,不能接触任何病原体,少量病菌感染亦可导致严重发病(3)流感病毒侵入人体时,有时可作用于红细胞,使红细胞成为靶细胞,导致体内产生抗红细胞抗体,这种抗体也可对正常红细胞发生作用,引起红细胞裂解(4)人体感染酿脓链球菌后,机体产生的抗体不仅向它发起进攻,也向心脏瓣膜发起进攻(5)当细菌的外毒素进入人体后,体内产生特异性的抗体与之结合,使它丧失毒性A.正常免疫B.自身免疫病C.免疫缺陷病D.过敏反应答案(1)为D;(2)为C;(3)与(4)机理相同,属于B;(5)为A。3.接种H1N1甲型流感疫苗后,一定不会患甲流吗?试分析原因。答案不一定。原因:相应抗体和记忆细胞寿命较短;H1N1流感病毒容易变异。上述两个原因均可使接种的疫苗失去作用。2.病原体对不同免疫状态小鼠的感染进程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A.吞噬细胞缺陷小鼠的非特异性免疫受损,特异性免疫也无法产生B.B细胞缺陷小鼠虽无法合成抗体,但仍能对胞内寄生病原体产生免疫反应C.T细胞缺陷小鼠体内的体液免疫无法产生D.正常小鼠免疫产生的淋巴因子,加强了浆细胞的增殖、分化答案B解析吞噬细胞缺陷小鼠的非特异性免疫受损,特异性免疫可以进行;B细胞缺陷小鼠虽然无法合成抗体,但可以通过细胞免疫对胞内寄生病原体产生免疫反应;T细胞缺陷小鼠体内不能分泌淋巴因子,但体液免疫中的部分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细胞完成部分体液免疫;在淋巴因子的作用下B细胞开始一系列的增殖、分化。一题多变判断正误(1)小鼠胸腺被破坏,仅保留部分体液免疫。()(2)破坏小鼠骨髓,输入造血干细胞,小鼠恢复细胞免疫功能。()(3)骨髓和胸腺均被破坏的小鼠,会丧失一切免疫功能。()(4)异体器官移植后,使用免疫抑制剂可以增加淋巴细胞的数量,提高器官移植的成功率。()答案(1)√(2)√(3)×(4)×1.下列关于免疫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是()A.T细胞可以释放淋巴因子B.T细胞可以产生多种抗体C.吞噬细胞和淋巴细胞均属于免疫细胞D.一种浆细胞只能产生一种抗体答案B解析免疫细胞有吞噬细胞和淋巴细胞,T细胞可释放淋巴因子,抗体只能由浆细胞产生,且一种浆细胞只能产生一种抗体。2.乙肝疫苗的接种需在一定时期内间隔注射三次,其目的是()A.使机体积累更多数量的疫苗B.使机体产生更多种类的淋巴细胞C.使机体产生更多数量的抗体和淋巴细胞D.使机体产生更强的非特异性免疫答案C解析注射乙肝疫苗后,可使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形成特定的淋巴细胞(记忆细胞)和抗体;如果有同样的抗原再次刺激机体,记忆细胞会迅速增殖分化,产生大量的浆细胞和记忆细胞,浆细胞进而产生抗体消灭抗原,这就是二次免疫反应。接种乙肝疫苗之所以要间隔注射三次,目的就是激发机体二次免疫反应的机制,使机体产生更多数量的抗体和淋巴细胞。3.如图所示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侵入人体后病毒浓度和T细胞数量变化曲线。对该图的分析,正确的是()A.HIV对人体T细胞有攻击作用,所以人体一旦被HIV侵入就丧失了细胞免疫功能B.HIV的增殖速率与T细胞的增殖速率成正比C.人体的免疫系统不能识别HIVD.艾滋病病人的T细胞大量减少,免疫系统功能被破坏,该病人的直接死因往往是其他病原体引起的严重感染或恶性肿瘤等疾病答案D解析解题时,要看清图示中HIV浓度和T细胞数量的变化规律,然后再联系HIV和T细胞的关系、细胞免疫过程进行解答。图中表示HIV与T细胞之间的消长关系,初期HIV攻击免疫系统时,T细胞受到刺激增殖,T细胞增多,HIV浓度降低;HIV攻击T细胞后,T细胞大量死亡,HIV浓度随之增长;由此可看出,HIV刚侵入人体时,机体仍有细胞免疫功能;由图可知HIV的增殖速率与T细胞的增殖速率并不成正比;当T细胞因被HIV攻击大量减少时,免疫功能被破坏,其他病原体乘虚而入,最终导致机体死亡。4.下列关于细胞免疫发生过程的叙述中,不可能的一项是()A.病原体侵入机体后,被吞噬细胞处理,暴露出其特有的抗原B.被吞噬细胞处理的抗原呈递给T细胞C.T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能分化形成效应T细胞和记忆细胞D.效应T细胞产生抗体,抗体和抗原结合产生免疫反应答案D解析在细胞免疫中抗原经吞噬细胞处理之后,传递给T细胞,T细胞接受刺激后会增殖分化形成效应T细胞和记忆细胞,效应T细胞会使靶细胞裂解,而不会产生抗体。5.下图为反射弧中神经-肌肉接头的结构及其生理变化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发生反射时,神经中枢产生的兴奋沿________神经传到突触前膜,导致突触小泡与前膜________,释放神经递质(Ach);Ach与Ach受体结合后,肌膜发生________,引起肌肉收缩。(2)重症肌无力是自身免疫病,其病因是患者免疫系统把Ach受体当作抗原,使________被激活而增殖、分化,产生Ach受体抗体。Ach受体抗体与Ach受体特异性结合,造成Ach不能与Ach受体正常结合,导致______________信号转换过程受阻。(3)临床上治疗重症肌无力的重度患者,可采用胸腺切除法,目的是抑制________________发育成T细胞,不能产生淋巴因子,从而抑制________免疫的应答。答案(1)传出融合电位变化(2)B细胞化学信号向电(3)造血干细胞体液解析(1)分析题中的示意图,神经中枢产生的兴奋应沿传出神经传到突触前膜,使突触小泡与前膜融合并释放神经递质,电信号→化学信号;Ach与Ach受体结合后,化学信号→电信号,肌膜产生电位变化,进而引起肌肉收缩。(2)重症肌无力患者的B细胞,在Ach受体(抗原)的刺激下增殖、分化产生Ach受体的抗体,其与肌膜上的Ach受体结合,导致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过程受阻。(3)切除胸腺可抑制造血干细胞发育成T细胞,造成淋巴因子缺乏,进而影响B细胞的增殖、分化过程,从而抑制了体液免疫的应答。[基础过关]1.如图表示人体内某些淋巴细胞的分化和某种免疫过程,数字表示过程,字母表示细胞或物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d细胞为浆细胞;②③等过程都需要细胞膜上糖蛋白的参与B.④⑤过程是细胞的增殖与分化,⑥过程是抗原与抗体的结合C.由造血干细胞形成的a、b、c细胞内蛋白质的种类有所不同D.与Y合成和分泌直接有关的膜性细胞器是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答案B解析①表示吞噬细胞吞噬处理抗原,②表示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③表示T细胞产生淋巴因子作用于B细胞,④表示B细胞增殖分化,⑤表示浆细胞分泌抗体,⑥表示抗原、抗体结合;a表示各种血细胞,b表示T细胞,c表示B细胞,d表示浆细胞,e表示记忆细胞,f表示吞噬细胞。2.如图表示人体的特异性免疫过程,请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⑤⑥两种免疫依次表示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B.能特异性识别抗原的细胞有a、b、c、d、fC.HIV攻击人体对⑤⑥尤其是对⑤有破坏作用D.细胞e→细胞d→③作用的过程发生在机体首次接触过敏原时答案C解析细胞a是吞噬细胞,细胞b是T细胞,细胞c是B细胞,细胞d是效应T细胞,细胞e是记忆T细胞,细胞f是浆细胞,细胞g是记忆B细胞,因此⑤是细胞免疫,⑥是体液免疫,A错误;吞噬细胞能够识别抗原,但不能特异性识别抗原,浆细胞不能识别抗原,B错误;HIV侵入人体主要攻击T细胞,对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都有破坏作用,C正确;细胞e→细胞d→③作用的过程发生在机体再次接触过敏原时,D错误。3.当过敏原第一次感染人体时,人体不会产生相应的()A.浆细胞 B.记忆细胞C.过敏反应 D.免疫反应答案C解析过敏反应是指已产生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的抗原时所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4.某患儿胸腺先天性缺失,与正常儿童相比,该患儿()A.仍有部分细胞免疫功能B.仍有部分体液免疫功能C.体内的B细胞数目显着减少D.体内的T细胞数目增加答案B解析在胸腺内发育成熟的淋巴细胞称为T细胞,T细胞在细胞免疫中起作用,也参与体液免疫,所以胸腺先天性缺失的患儿与正常儿童相比T细胞减少,B细胞无明显变化,无细胞免疫功能,但仍有部分体液免疫功能。5.乙酰胆碱是可引起突触后膜产生兴奋的递质,某病人血清中含有对抗乙酰胆碱受体的抗体,该病人所患疾病及表现为()A.自身免疫病,肌无力 B.自身免疫病,痉挛C.过敏反应,肌无力 D.过敏反应,痉挛答案A解析人体的抗体在消灭外来物质的同时,对自身造成伤害为自身免疫病。由于乙酰胆碱是一种兴奋性递质,抗体作用于递质受体后,突触后膜不能兴奋而不能使肌肉收缩,表现为肌无力。6.艾滋病是一种获得性免疫缺陷病,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以下行为可以传染艾滋病的是()A.与艾滋病人共同进餐B.与艾滋病人共用纹身、纹眉器械C.与艾滋病人热情拥抱D.与艾滋病人共用冲水马桶答案B解析艾滋病通过体液,主要是血液传播。7.给SARS患者注射痊愈的SARS患者的血清、给婴幼儿重复多次注射某疫苗、给进行器官移植的病人注射免疫抑制药物,采用以上三种措施的原因分别是()A.痊愈的SARS患者的血清中含有相应抗体、二次免疫可以提高免疫能力、降低机体的免疫力可以提高移植器官的成活率B.SARS患者的血清中含有大量吞噬细胞可将病原体吞噬、重复注射可以避免病原体进入机体、降低机体的免疫力以提高移植器官的成活率C.痊愈的SARS患者的血清中含有相应抗体、重复注射可以避免病原体进入机体、避免移入的器官被病原体侵染D.以上说法都不对答案A解析痊愈的SARS患者的血清中含有相应的抗体,所以可以用于治疗SARS患者;二次免疫的特点是反应发生得更快、更强(主要是记忆细胞发挥作用),所以要对婴幼儿多次接种某种疫苗,以获得较强的免疫能力。器官移植的难点在于如何克服机体对移植器官的排斥反应,所以需要降低机体的免疫识别和反应能力,以提高移植器官的成活率。8.下列有关免疫的叙述,错误的是()A.抗原第一次进入机体就能引起免疫反应,而过敏原第二次进入机体才能引起过敏反应B.抗原侵入宿主细胞时,细胞免疫才开始发挥作用C.注射甲型H1N1流感疫苗,可以引起人体产生与甲型H1N1流感病毒特异性结合的抗体D.当人体再次受到同种抗原的刺激时,记忆细胞会快速增殖、分化答案B解析当抗原侵入宿主细胞时,需要细胞免疫的参与才能彻底消灭抗原,但并不是这个时候细胞免疫才开始发挥作用。9.请根据所学知识作出判断,正确的是()①胸腺在免疫中的作用是先分化出造血干细胞,进而分化出T细胞②过敏反应是指已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触相同的抗原时所发生的反应③浆细胞产生的抗体能对任何病毒起免疫作用④T细胞、B细胞、记忆细胞、浆细胞均能识别抗原⑤一种抗原只能与相应的抗体或效应T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⑥自身免疫病和艾滋病都是机体免疫功能不强或缺陷造成的A.①②B.③④C.②⑥D.②⑤答案D[能力提升]10.如图所示的曲线显示了两种使人体获得免疫力的方法。据此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当一个人被狗咬伤时,可能会感染狂犬病病毒,此时采用方法②进行免疫比较好B.采用方法①可以使人获得比方法②更持久的免疫力C.采用方法②使人体获得抗体的过程叫细胞免疫D.医学上一般采用方法②进行免疫预防答案D解析免疫预防是给健康人注射无毒或减毒的病原体,使人体在不发病的情况下获得抗体和记忆细胞的过程,属于体液免疫而不属于细胞免疫。在人体感染了病毒后采用方法①比较合适,但方法①注射的只是抗体,并不能产生记忆细胞,所以没有方法②产生的免疫力持久。11.下图所示为某种免疫过程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b细胞为______________,溶酶体分解抗原的过程在免疫学上属于________免疫。(2)d细胞为____________________,在机体中该细胞可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增殖、分化而来。(3)若用大剂量的X射线杀死c细胞,对机体免疫会造成什么影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在该抗原刺激机体产生以上免疫过程的同时,还刺激机体产生其他特异性免疫。请说明免疫类型。____________。答案(1)吞噬细胞非特异性(2)效应T细胞T细胞或记忆细胞(3)c细胞被大量杀死,细胞免疫丧失,体液免疫能力下降(4)体液免疫解析b细胞能吞噬入侵的抗原,是吞噬细胞。溶酶体中有多种水解酶,能水解多种抗原,属于非特异性免疫。d细胞能与靶细胞接触,使靶细胞裂解,因此是效应T细胞。c细胞是T细胞,在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中有重要作用,T细胞死亡,细胞免疫丧失,体液免疫能力下降。在该抗原刺激机体产生图中所示细胞免疫过程时,抗原进入靶细胞之前也刺激机体产生体液免疫。12.将同种大鼠分为A、B两组,A组大鼠除去淋巴细胞后,产生抗体的能力丧失;从B组大鼠中获得淋巴细胞并转移到A组大鼠后,发现A组大鼠能够重新获得产生抗体的能力。请回答:(1)上述实验可以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免疫反应所需的细胞。(2)为了证明接受了淋巴细胞的A组大鼠重新获得了产生抗体的能力,需要给A组大鼠注射________,然后检测相应的抗体。(3)动物体内能产生特异性抗体的细胞称为__________。在抗体、溶菌酶、淋巴因子和编码抗体的基因这四种物质中不属于免疫活性物质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吞噬细胞、淋巴细胞和红细胞这三类细胞中不属于免疫细胞的是__________。答案(1)淋巴细胞(或B细胞)(2)抗原(3)浆细胞编码抗体的基因红细胞解析(1)A组大鼠除去淋巴细胞后,产生抗体的能力丧失;从B组大鼠中获得淋巴细胞并转移到A组大鼠后,发现A组大鼠能够重新获得产生抗体的能力,说明淋巴细胞(B细胞)是免疫反应需要的细胞。(2)证明接受了淋巴细胞的A组大鼠重新获得了产生抗体的能力,可以给A组大鼠注射相应抗原,然后检测相应的抗体。(3)动物体内能产生特异性抗体的细胞称为浆细胞;免疫活性物质是指体液中存在的具有杀菌效应的物质,编码抗体的基因不属于免疫活性物质;红细胞具有运输氧气的功能,不属于免疫细胞。13.人体免疫器官主要包括________________(至少答出两个)。下图是人体防御外界病原体侵染的三道免疫防线的示意图,其中①~⑦表示免疫细胞,⑧和⑨表示免疫分子。(1)以下不属于第一道免疫防线的是____________。A.溶酶体B.汗液C.口腔黏膜D.胃酸(2)图中细胞①可以吞噬多种病原体,因此这一免疫过程的特点是________。(3)图中②和④的名称分别是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⑧和⑨分别表示________和____________。(4)接种疫苗后,若有相应病原体再次入侵人体,则人体会迅速产生免疫应答,结合图示分析此现象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胸腺脾脏骨髓淋巴结(至少答出2个)(1)A(2)非特异性(3)B细胞记忆T细胞抗体淋巴因子(4)初次免疫后,人体内已存在记忆B细胞和记忆T细胞。当再次遇到相同的病原体时,记忆B细胞会迅速增殖并分化产生浆细胞,产生大量抗体;同时记忆T细胞也会迅速启动细胞免疫途径。解析(1)免疫器官指免疫细胞生成、成熟或集中分布的场所,主要包括胸腺、脾脏、骨髓、淋巴结和扁桃体等。(2)免疫的第一道防线指皮肤、黏膜。汗液、胃酸属于皮肤、黏膜的分泌物,属于第一道防线。(3)细胞①为吞噬细胞,可以吞噬多种病原体,不针对某一类病原体,不具有特异性。②可以分化出⑥、⑦,⑥可以产生抗体,由此可以判断②为B细胞;③可以分化出④,④可以进一步分化,由此判断④为记忆T细胞,⑨为淋巴因子。(4)当相应病原体再次进入人体时,人体会产生更快、更强的免疫反应。记忆B细胞会迅速增殖并分化产生浆细胞,产生大量抗体;同时记忆T细胞也会迅速启动细胞免疫途径。[走进高考]14.(2014·大纲全国,3)下列关于人体淋巴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是()A.在胸腺中发育成熟的T细胞可参与细胞免疫B.效应T细胞可攻击被病原体感染的宿主细胞C.T细胞和B细胞都是由造血干细胞发育成的D.T细胞释放的淋巴因子不能使受到抗原刺激的B细胞增殖答案D解析A项,T细胞在胸腺中发育成熟后,可参与细胞免疫。B项,细胞免疫中,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被病原体感染的宿主细胞)密切接触,致使靶细胞裂解死亡。C项,造血干细胞可增殖、分化为B细胞和T细胞,两者分别在骨髓和胸腺中发育成熟。D项,体液免疫过程中,T细胞释放的淋巴因子能促进B细胞的增殖和分化。15.(2013·海南,11)某种链球菌的表面抗原与心脏瓣膜上某物质结构相似。被该链球菌感染后,机体通过免疫系统抵御该菌时可能引发某种心脏病。与这种心脏病致病机理最为相似的是()A.肝移植引起排斥反应B.接触某些花粉引起皮肤荨麻疹C.HIV破坏淋巴细胞引起艾滋病D.免疫系统"敌我不分"引起系统性红斑狼疮答案D解析某链球菌的表面抗原与心脏瓣膜上某物质结构相似而引起的心脏病符合由于免疫系统异常敏感、反应过度,"敌我不分"地将自身物质当作外来异物进行攻击而引起的自身免疫病的特点。系统性红斑狼疮属于自身免疫病,所以D正确。A是由于细胞免疫而引起,B属于过敏反应,C导致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被破坏。16.(2013·重庆,4)少数人注射青霉素后出现胸闷、气急和呼吸困难等过敏(超敏)反应症状,严重者发生休克。以下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青霉素过敏反应的主要原因是机体免疫防御功能低下B.青霉素引起的病理性免疫反应,具有特异性和记忆性C.机体初次接触青霉素后,活化的浆细胞分泌淋巴因子D.已免疫的机体再次接触青霉素后会发生自身免疫反应答案B解析过敏反应是已产生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抗原时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是机体免疫系统过于敏感所致,A项错误;青霉素注射后出现胸闷等过敏反应,且在下次注射青霉素后仍会出现相应症状说明青霉素引起的免疫反应具有特异性和记忆性,B项正确;浆细胞只能分泌抗体,不能产生淋巴因子,淋巴因子是由T细胞分泌的,C项错误;已免疫的机体再次接触青霉素引起过敏反应,而不是自身免疫反应,D项错误。17.(2013·山东,3)吞噬细胞对细菌抗原的吞噬、加工处理和呈递过程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吞噬细胞特异性地吞噬细菌抗原B.溶酶体参与抗原的加工处理过程C.加工处理后的抗原可直接呈递给B细胞D.抗原加工处理和呈递过程只存在于体液免疫答案B解析A项中吞噬细胞对抗原的吞噬没有特异性;B项中经胞吞形成的小泡与溶酶体结合,溶酶体释放出水解酶,将细菌水解,形成抗原片段,从而使抗原决定簇得以暴露;C项中加工处理后的抗原先要呈递给T细胞,由T细胞释放淋巴因子从而引起B细胞增殖、分化;D项中抗原加工处理和呈递过程不仅存在于体液免疫中,还存在于细胞免疫过程中。第4节免疫调节(Ⅰ)[目标导读]1.回忆初中所学,概述免疫系统的组成和人体的三道防线。2.通过阅读教材"资料分析",理解艾滋病的发病原因,并进一步理解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3.阅读教材,结合教材图2-15,用框图或者文字阐明体液免疫的过程。[重难点击]人体的三道防线、体液免疫的过程。课堂导入方式一:一双未洗过的手上最多有80万个细菌;一克指甲垢里藏有38亿个细菌;将手洗干净还有182种细菌。(1)细菌进入人体后,人体能不能通过神经系统感知到?答案不能。(2)人体内是否有相应的激素能直接消灭入侵的细菌和病毒?答案没有。解析要消灭入侵的细菌和病毒离不开免疫系统的作用,免疫系统是如何构成的呢?对于不同的细菌和病毒,免疫系统的反应都一样吗?方式二:教师:对于一个人体而言,如果发生这样的情况:内忧外患。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对维持内环境的稳态虽然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并不能直接消灭入侵的病原体;也不能直接清除体内出现的衰老、破损或异常的细胞。对付病原体和体内出现的异常细胞,要靠什么调节呢?一、免疫系统的组成和防卫功能1.免疫系统的组成(1)免疫器官①组成:骨髓、胸腺、脾、淋巴结、扁桃体等。②作用:免疫细胞生成、成熟或集中分布的场所。(2)免疫细胞①吞噬细胞:参与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②淋巴细胞包括:T细胞、B细胞,分别在胸腺和骨髓中成熟作用:参与特异性免疫(3)免疫活性物质①组成: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等。②来源: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2.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1)非特异性免疫①组成第一道防线:皮肤、黏膜。第二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如溶菌酶)和吞噬细胞。②特点:人人生来就有,不针对某一类特定病原体。(2)特异性免疫(第三道防线)①组成:主要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而组成。②作用:抵抗外来病原体和抑制肿瘤等。③方式: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合作探究1.免疫系统中起主要作用的是各种淋巴细胞,结合图示分析淋巴细胞的最初起源是什么?答案骨髓造血干细胞。2.唾液、胃液中的杀菌物质能消灭一些病菌,是否属于第二道防线?答案不是,应该属于第一道防线,因为唾液和胃液直接与外界相通。3.结合免疫系统的三道防线,分析吞噬细胞参与了哪些防线。答案第二道和第三道防线。1.判断正误(1)非特异性免疫在特异性免疫基础上产生。()(2)发生非特异性免疫的基础是机体的免疫系统,发生特异性免疫的基础结构主要是皮肤、黏膜、吞噬细胞等。()(3)非特异性免疫作用范围广,针对性强。()(4)特异性免疫出现慢,作用范围小,针对性强。()答案(1)×(2)×(3)×(4)√2.大面积烧伤护理不当时,易发生感染而引起严重后果,这主要是由于()A.特异性免疫能力减弱B.非特异性免疫能力减弱C.体液大量损失D.营养物质得不到及时补充答案B解析大面积烧伤严重破坏了人体的皮肤、黏膜等组成的第一道防线,非特异性免疫能力减弱,护理不当极易受病菌、病毒感染。故选B。二、体液免疫1.抗原和抗体(1)抗原:能够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作为抗原的物质应位于病原体的表面。根据抗原的概念可知抗原具有特异性;抗原一般是蛋白质类的物质,可知抗原具有大分子性;从免疫识别的角度可知抗原具有异物性。(2)抗体:专门攻击抗原的蛋白质。(3)第三道防线中起主要作用的是各种淋巴细胞,其中B细胞主要靠产生抗体"作战",这种方式称为体液免疫;T细胞主要靠直接接触靶细胞"作战",称为细胞免疫。2.体液免疫(1)免疫过程(2)参与细胞:吞噬细胞、T细胞、B细胞、记忆细胞、浆细胞。(3)结果:抗体与抗原结合,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进而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合作探究1.吞噬细胞在免疫中有哪些作用?答案在非特异性免疫中起吞噬和消灭抗原的作用;在特异性免疫中起摄取和处理病原体,暴露病原体特有抗原的作用;吞噬抗原与抗体结合形成的沉淀或细胞集团。2.参与体液免疫的细胞都能识别抗原吗?答案识别所有抗原的是吞噬细胞,特异性识别抗原的是T细胞、B细胞、记忆细胞,无识别作用的是浆细胞。3.如果把T细胞完全摧毁,免疫功能会不会全部丧失?答案不会,非特异性免疫会保留,体液免疫会保留一部分,原因是可以通过抗原直接刺激B细胞和记忆细胞进而产生浆细胞。4.下图为记忆细胞直接接触抗原,引起的二次免疫反应,结合图示回答问题:(1)记忆细胞的特点:寿命长,对抗原十分敏感,能"记住"入侵的抗原。(2)二次免疫反应:相同抗原再次入侵时,记忆细胞比普通的B细胞更快地作出反应,即很快分化增殖产生新的浆细胞和记忆细胞,浆细胞再产生抗体消灭抗原,此为二次免疫反应。(3)据上图分析,二次免疫和初次免疫相比,有何特点?答案二次免疫比初次反应快,也比初次反应强,能在抗原侵入但尚未患病之前将它们消灭,从而使患病程度大大降低。3.下图代表人体特异性免疫的过程。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细胞Ⅰ、Ⅱ均能识别抗原B.在①和⑨所在的阶段中可能有吞噬细胞的参与C.免疫过程⑥比⑦要慢,免疫效应⑥比⑦要强D.图中免疫活性物质是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答案A解析该图表示体液免疫的过程,可知细胞Ⅰ、细胞Ⅱ、细胞Ⅲ分别是B细胞、记忆细胞、浆细胞,⑧过程是浆细胞分泌相应抗体。B细胞、记忆细胞都能识别抗原。⑥过程是B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⑦是抗原再次入侵时记忆细胞迅速增殖、分化。细胞Ⅲ为浆细胞,免疫活性物质指抗体。⑨过程(抗体与抗原结合)不需要吞噬细胞参与。一题多变判断正误(1)①过程吞噬细胞缺失,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功能都会减弱。()(2)B细胞缺失仍能通过浆细胞分泌的抗体来抑制肺炎双球菌数量的增加。()(3)记忆细胞对抗原维持较久的免疫能力。()(4)②过程指T细胞呈递抗原。()答案(1)√(2)×(3)√(4)×解析②过程还表示T细胞分泌淋巴因子。1.下列有关免疫系统组成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免疫系统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细胞B.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生成、成熟或集中分布的场所C.免疫细胞包括T细胞和B细胞,分别在胸腺和骨髓中成熟D.免疫活性物质是由免疫细胞产生的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答案B解析免疫系统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活性物质三部分;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生成、成熟或集中分布的场所;免疫细胞包括吞噬细胞和淋巴细胞;免疫活性物质是由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产生的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2.以下免疫过程包含非特异性免疫的是()A.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B.皮下注射狂犬病疫苗C.胎儿通过胎盘从母体获得抗体D.静脉注射抗狂犬病抗体答案A解析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属于保卫人体的第二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B、C、D选项皆与抗体有关,为特异性免疫。3.如图表示淋巴细胞的起源和分化过程(其中a、b、c、d表示不同种类的细胞,①和②表示有关过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只有a、b、c三类细胞才能识别抗原B.产生抗体的细胞只能由b细胞直接分化形成C.①和②过程都需要抗原的刺激才能发生D.c、d细胞功能不同的根本原因是DNA不同答案C解析由题图信息可推出,a、b、c、d分别为T细胞、B细胞、效应T细胞和浆细胞,其中浆细胞不能识别抗原,除a、b、c三类细胞能识别抗原外,记忆细胞也能识别抗原。记忆细胞在接受同一种抗原刺激后,也能分化成产生抗体的浆细胞。B细胞和T细胞分别由造血干细胞在骨髓和胸腺中分化、发育而成,暂时处于不增殖状态,在接受抗原刺激后,才能继续增殖、分化。c、d细胞是由同一个受精卵经有丝分裂而来的,两者的DNA相同,其功能不同的根本原因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4.若H7N9禽流感病毒侵入人体,机体在免疫应答过程中不会发生的是()A.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病毒B.T细胞合成并分泌淋巴因子C.浆细胞进行分裂并分泌抗体D.B细胞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答案C解析A、B、D三项,病毒侵入人体后,先经过吞噬细胞摄取、处理,并传递给T细胞,刺激T细胞分泌淋巴因子,部分抗原刺激B细胞,在淋巴因子的作用下B细胞增殖分化为记忆细胞和浆细胞,并由浆细胞分泌抗体,故均正确;C项,浆细胞高度分化不能分裂,故错误。5.如图是人体体液免疫的模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具有增殖分化能力的细胞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能够特异性识别抗原的细胞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人体患天花、伤寒等疾病后,终生不再感染。当天花病毒再次入侵时,人体消灭病原体的主要过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箭头和图中的文字、数字序号表示)。(3)浆细胞一般停留在淋巴结中,每秒钟约能产生2000个抗体。浆细胞与分泌抗体相适应的细胞结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细胞B、细胞C、细胞E细胞B、细胞C、细胞E(2)抗原――→④细胞E――→⑦细胞D――→⑧沉淀或凝集反应(3)内质网和高尔基体发达解析(1)细胞A、B、C、D、E分别为吞噬细胞、T细胞、B细胞、浆细胞、记忆细胞,其中具有增殖分化能力的是T细胞、B细胞和记忆细胞,能特异性识别抗原的是T细胞、B细胞和记忆细胞。(2)天花病毒再次入侵时,机体进行二次应答,以更快的速度消灭抗原。(3)浆细胞是一类分泌细胞,其内质网和高尔基体发达,以适应分泌功能。[基础过关]1.淋巴细胞起源于()A.骨髓 B.脊髓C.胸腺 D.脾答案A解析淋巴细胞起源于骨髓。2.下列关于淋巴细胞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在特异性免疫中,发挥免疫作用的主要是淋巴细胞B.B细胞和T细胞都是由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分化、发育而来的C.B细胞和T细胞都是在骨髓中发育成熟的D.T细胞能分泌淋巴因子答案C解析B细胞在骨髓中发育成熟,T细胞在胸腺中发育成熟。3.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既有较严格的分工,也有一定的协作、联系。下列各项中,最能体现两者紧密关系的是()A.抗体 B.淋巴因子C.溶菌酶 D.吞噬细胞答案D解析吞噬细胞既参与特异性免疫又参与非特异性免疫。4.下列属于人体的第二道防线的是()A.皮肤、黏膜B.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C.体液免疫D.细胞免疫答案B解析A项内容为第一道防线;C、D项为第三道防线。5.下列属于人体第一道防线的是()①胃液对病菌的杀灭作用②唾液中的溶菌酶对病原体的分解作用③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④呼吸道纤毛对病菌的清扫作用⑤皮肤的阻挡作用⑥抗体与抗原结合⑦抗毒素与细菌外毒素结合A.②⑤ B.④⑤C.①②④⑤ D.②③⑤⑥⑦答案C解析解答该题的关键是明确第一道防线的作用:将病原体阻止在皮肤、黏膜(如呼吸道、消化道黏膜)之外,使其不能进入机体组织细胞中,因此①②④⑤都是第一道防线。6.下图表示某人两次感染同种病原体过程中体内抗体水平的变化。分析两次抗体产生存在显着差异的原因与哪种细胞的作用密切相关()A.吞噬细胞 B.浆细胞C.血细胞 D.记忆细胞答案D解析在第一次受到抗原刺激时,B细胞会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浆细胞,浆细胞产生抗体,发挥特异性免疫作用。记忆细胞可以在抗原消失后很长时间内保持对这种抗原的记忆,当再次接触这种抗原时,能迅速增殖、分化成浆细胞,快速产生大量抗体。7.根据现代免疫概念,下列物质属于抗原的是()A.给贫血患者输入同型红细胞悬液中的红细胞B.自身生成的白细胞C.因强烈打击体表破裂的红细胞D.为体弱者注射免疫球蛋白答案C解析自身衰老、死亡、破损的细胞都属于抗原。8.下图为人体体液免疫过程的示意图。当机体再次接触相同抗原时,a、b、c、d四种免疫细胞中,能迅速增殖分化的是()A.aB.bC.cD.d答案D解析依据体液免疫过程可知,a表示T细胞,b表示B细胞,c为浆细胞,d为记忆细胞,当机体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时,记忆细胞可迅速增殖分化为浆细胞。9.一般情况下,用抗原免疫机体,血清中抗体浓度会发生相应变化。如果第二次免疫与第一次免疫所用的抗原相同且剂量相等,下图中能正确表示血清中抗体浓度变化的是()答案A解析相同的抗原再次入侵时,记忆细胞会很快增殖、分化产生大量的浆细胞,产生浓度更高的抗体。[能力提升]10.取一只小鼠的皮肤,分别移植到未切除和切除胸腺的幼年小鼠身上,切除胸腺鼠的皮肤移植更易成功。这个实验结果说明对异体皮肤排斥起重要作用的是()A.造血干细胞 B.T细胞C.B细胞 D.吞噬细胞答案B解析由题意可知,切除胸腺鼠的皮肤移植更易成功,说明对异体皮肤排斥起重要作用的应为T细胞。11.如图为人体内的浆细胞结构图。请据图回答:(1)该细胞是由B细胞经抗原刺激增殖、分化形成的浆细胞,由该细胞参与的特异性免疫称为__________免疫。(2)该细胞发挥免疫作用时需合成并释放一种称为____________的物质,这种物质合成的场所是细胞中的[]____________,对该物质加工和修饰的场所是[]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3)多数情况下,抗原与该细胞产生的________结合后会发生进一步变化,如形成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________,进而被______________吞噬消化。(4)抗原初次侵入机体时需经____________处理,大多数抗原经__________传递给__________,少数抗原直接刺激____________。(5)抗原初次侵入机体时,该细胞由________________增殖、分化产生;当同一种抗原再次侵入机体时,该细胞由__________________增殖、分化产生。抗原第二次侵入机体时,该细胞产生的速度比初次侵入时________,产生量比初次侵入时________。答案(1)体液(2)抗体1核糖体2内质网4高尔基体(3)抗体沉淀细胞集团吞噬细胞(4)吞噬细胞T细胞B细胞B细胞(5)B细胞记忆细胞、B细胞快多解析浆细胞由进入体液的抗原刺激B细胞增殖、分化而形成,它通过产生抗体来完成体液免疫。抗体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它在核糖体上合成,经内质网和高尔基体加工、运输,并以囊泡的形式运输至细胞膜,最后由细胞膜分泌至细胞外。抗体能够与抗原特异性结合,多数情况下,抗原与抗体结合后会发生进一步变化,如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进而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抗原初次侵入机体时,B细胞受抗原刺激增殖、分化产生浆细胞和记忆细胞;当同一种抗原再次侵入机体时,记忆细胞增殖、分化迅速产生大量浆细胞。12.为了研究小鼠在接受大肠杆菌碱性磷酸酶(AKP)刺激后其体内抗体水平的变化,提取大肠杆菌AKP,注射到小鼠腹腔内,进行第一次免疫。一段时间后,检测到抗体水平达到峰值。在这个过程中,________细胞在淋巴因子的作用下增殖、分化形成的________细胞可以产生抗体。经过一段时间后,再用大肠杆菌AKP进行第二次免疫,________细胞可以快速增殖、分化为能产生抗体的细胞。上述免疫属于________(特异性、非特异性)免疫。答案B浆记忆特异性解析从免疫学角度看,大肠杆菌AKP是抗原,B细胞受到抗原刺激的同时在淋巴因子的作用下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和少量记忆细胞,浆细胞产生相应的抗体发挥免疫效应。在二次免疫应答中,受到相同抗原的刺激后记忆细胞可以快速增殖、分化为浆细胞,从而产生大量的抗体。有抗体参与的免疫反应是体液免疫,属于特异性免疫。13.请回答下列与机体免疫有关的问题:(1)体液免疫的初次免疫反应与第二次免疫反应相比较,产生抗体更多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2)某种病原微生物(V1)初次侵入机体后,经_________细胞摄取和处理,使V1的________暴露出来,并传递给______________,使之产生淋巴因子。(3)B淋巴细胞受到刺激后,在淋巴因子的作用下,增殖分化能形成两种细胞,其中能够产生抗体的细胞(甲)是____________;能够在较长时间内保持对同种抗原作出增殖、分化等快速反应能力的细胞(乙)是____________;当机体两次受到V1和另一种病原微生物(V2)感染时,细胞乙只能对V1发生免疫反应。细胞乙不能对V2发生免疫反应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答案(1)第二次免疫反应(2)吞噬抗原T细胞(3)浆细胞(或效应B细胞)记忆细胞两种病原体的抗原不同解析(1)第二次免疫反应由于已经存在大量记忆细胞,所以会产生更多抗体。(2)当病原体侵入的时候经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使病原体的抗原暴露,并传递给T细胞,然后再传递给相应的B细胞,B细胞增殖分化能形成两种细胞,一种是记忆B细胞可以发生二次免疫,一种是浆细胞可以产生抗体。记忆B细胞只能对V1发生免疫反应,不能对V2发生免疫反应,原因是V1和V2两种病原体的抗原不同。[走进高考]14.(2014·海南,13)人体对病原菌具有一定的防御功能,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唾液中的溶菌酶可杀死病原菌B.口腔黏膜对病原菌有一定的屏障作用C.吞噬细胞对多种病原菌具有吞噬作用D.B细胞对病原菌的免疫应答属于细胞免疫答案D解析唾液中的溶菌酶可杀死病原菌,A正确;口腔黏膜对病原菌有一定的屏障作用,B正确;吞噬细胞不具有特异性识别作用,对多种病原菌具有吞噬作用,C正确;B细胞对病原菌的免疫应答属于体液免疫,D错误。15.(2013·新课标Ⅱ,4)关于免疫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是()A.淋巴细胞包括B细胞、T细胞和吞噬细胞B.血液和淋巴液中都含有T细胞和B细胞C.吞噬细胞和B细胞都属于免疫细胞D.浆细胞通过胞吐作用分泌抗体答案A解析免疫细胞包括淋巴细胞、吞噬细胞等;根据淋巴细胞形成的场所不同,淋巴细胞又可以分为B细胞和T细胞,故A错。16.(2014·重庆,3)驻渝某高校研发的重组幽门螺杆菌疫苗,对该菌引发的胃炎等疾病具有较好的预防效果。实验证明,一定时间内间隔口服该疫苗3次较1次或2次效果好,其主要原因是()A.能多次强化刺激浆细胞产生大量的抗体B.抗原的积累促进T细胞释放大量淋巴因子C.记忆细胞数量增多导致应答效果显着增强D.能增强体内吞噬细胞对抗原的免疫记忆答案C解析A项,注射的疫苗相当于抗原,浆细胞并不能识别抗原和接受抗原的刺激。B项,每次注射疫苗后,抗原要被机体的免疫系统清除,因此其无法在机体中积累。C项,接受抗原刺激的次数越多,则机体中产生的记忆细胞的数量也越多,记忆细胞接受相同抗原刺激后,会更迅速、更多地产生抗体,从而增强机体的免疫力。D项,吞噬细胞对抗原无免疫记忆能力。第3节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目标导读]1.通过识图和列表比较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区别。2.结合教材P32图解,讨论并建立体温调节和水盐平衡调节的过程模型,掌握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联系。[重难点击]1.体温调节的过程。2.渗透压调节的过程。课堂导入方式一:展示玩过山车的图片,讲述"过山车现象"在游乐园乘坐过山车,头朝下疾驰时,不少人感到心怦怦直跳,有些人还会狂呼乱叫。如果此时检测血液,发现能使心跳和呼吸加快的肾上腺素含量也明显升高。通过教材问题探讨导入。方式二:用电视剧情景导入。师:有一部热播的电视剧《宫锁珠帘》(宫2)大家应该看过吧?生:看过!师:在电视剧中有这样一个场景,怜儿和雍正皇帝深陷险境,身受重伤的怜儿口渴想喝水,但是根本找不到水,雍正皇帝情急之下咬破指头,让怜儿喝血,竟然给怜儿解了渴,那么请问渴感是如何形成呢?喝血止渴,这科学吗?带着这些问题,就让我们一起去学习今天的这节课-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吧!方式三:剧烈运动时骨骼肌产生热的速度极为惊人,马拉松运动员可以每小时制造超过1000千卡的热量。这样的产热速度之下,如果身体不能把热量散去,每两分钟体温将上升1℃,十分钟后就达到足以使全身多种器官细胞受到热伤害的温度。导入人体是如何调节体温维持相对稳定的?这种调节过程的方式是怎样的?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又有怎样的关系?一、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比较1.体液调节(1)概念:激素等化学物质,通过体液传送的方式对生命活动进行调节。(2)主要内容:激素调节。(3)范围①单细胞动物和一些多细胞低等动物只有体液调节。②人和高等动物体内,体液调节和神经调节都是机体调节生命活动的重要方式。2.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比较比较项目 神经调节 体液调节作用途径 反射弧 体液运输反应速度 迅速 较缓慢作用范围 准确、比较局限 较广泛作用时间 短暂 比较长合作探究1.如图的①②③表示人体细胞间信息传递的三种主要方式,并阅读教材回答相关问题:(1)图中方式①和②均属于体液调节,参与调节的信号分子属于激素,分别举一例为:胰岛素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2)图中方式③属于神经调节,其作用途径为反射弧,③所属调节方式比①所属调节方式快的原因是在神经调节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而体液调节中化学物质要通过体液的运输实现。(3)方式③的信息传递是否会通过体液?为什么?答案通过。因为神经元之间、神经元与靶细胞之间的液体实际上就是组织液。2.人体和高等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过程很复杂,下面各项表示4种不同的生理调节过程,请鉴别下列生命活动的调节方式(在空格处填入相应的字母)。A.刺激→神经→组织器官B.刺激→内分泌腺→体液→组织器官C.刺激→神经→内分泌腺→体液→组织器官D.刺激→神经→内分泌腺→体液→内分泌腺→体液→组织器官(1)正常人口服或静脉注射大量葡萄糖时,引起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对血糖调节属于B过程。(2)猫听到鼠夹闭合发出的响声,会迅速跑向放置鼠夹的地方。猫的这种行为属于A过程。(3)冬季的鸡舍中,每天用较强的光线照射14h以上,能促使母鸡提早产卵。这种调节方式属于D过程。(4)刺激实验动物的摄食中枢,会引起实验动物的血糖浓度降低,这时血糖浓度的调节方式属于C过程。1.关于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特点,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神经调节迅速、准确,作用时间短暂,但作用范围比较局限B.体液调节缓慢,作用范围广泛,作用时间持久C.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共同协调,相辅相成,地位平等D.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共同协调,相辅相成,而以神经调节为主答案C解析神经调节迅速、准确,作用时间短暂,作用范围比较局限;体液调节缓慢,作用范围广泛,作用时间比较持久;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共同协调,相辅相成,而以神经调节为主。2.动物生命活动调节有:①神经调节、②体液调节、③神经-体液调节三种方式,判断下列内容属于哪种方式(填序号)。(1)变色龙能在较短时间内完全改变体色属于________。(2)单细胞和低等多细胞动物具有的调节方式________。(3)血液中CO2含量上升会引起呼吸中枢兴奋属于______。(4)遇到紧急情况时,人的呼吸、心跳会加快,血糖上升,这属于________。答案(1)①(2)②(3)②(4)③区分某一调节活动是神经调节还是体液调节可以根据它们的特点进行判断,比如按照它们的反应速度来判断。除此之外,作用途径、作用范围和作用时间也是重要的判断依据。值得说明的是,一个复杂的调节过程往往两种调节都有,即通过神经-体液调节。二、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协调1.体温调节(1)体温是指人体内部的温度,我们通常在腋窝、口腔、直肠三个部位测体温,其中最接近人体体温的是直肠测得的温度。(2)热量的来源和散失细胞中有机物的(3)体温调节过程①寒冷→体温低于正常体温→冷觉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下丘脑)→传出神经→效应器散热减少产热增多→体温正常。②炎热→体温高于正常体温→温觉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散热增加产热减少→体温正常。2.水盐调节(1)水盐来源与排出途径――→摄入体内水、盐――→排出肺通过呼气排出水皮肤通过汗液蒸发排出水和盐肾脏通过尿液排出水和盐大肠通过粪便排出水和盐(2)水盐平衡调节模型(以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为例)3.协调关系及意义(1)二者的关系:不少内分泌腺本身直接或间接地受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内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2)意义: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相互协调,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稳态,保证细胞的各项生命活动正常进行。合作探究1.读体温调节过程示意图思考如下问题:(1)体温调节过程中主要的产热器官是肝脏和骨骼肌,主要的散热器官是皮肤,调节中枢在下丘脑,而感觉中枢在大脑皮层。(2)寒冷条件下直接参与产热的激素有肾上腺素和甲状腺激素,它们之间表现为协同作用。(3)写出在寒冷条件下产生冷觉的神经传导途径:皮肤冷觉感受器→传入神经→大脑皮层→产生冷觉。(4)机体在寒冷环境中的体温调节方式为神经-体液调节,而在炎热环境中主要是神经调节。(5)试分析在寒冷环境中,人会出现打寒战、起鸡皮疙瘩等现象的原因和意义?答案寒战:骨骼肌战栗,以增加产热;起鸡皮疙瘩:立毛肌收缩,以减少散热。2.结合教材水盐平衡调节图解思考如下问题:(1)水盐平衡调节过程属于神经-体液调节。(2)水盐平衡的调节中枢在下丘脑;渴觉中枢在大脑皮层。调节水盐平衡的器官主要是肾脏。(3)抗利尿激素的分泌、释放器官及作用分别是什么?答案①分泌:下丘脑神经细胞;②释放:垂体后叶;③作用: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4)写出机体失水后所涉及的抗利尿激素释放的完整反射弧。答案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传入神经→下丘脑神经中枢→传出神经→下丘脑神经内分泌细胞合成抗利尿激素并由垂体后叶释放。3.下图是当环境温度由25℃降到10℃时,人体体温调节的曲线图,请据图分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当环境温度为25℃时,产热量等于散热量B.当环境温度从25℃下降到10℃时,从时间t1到时间t2,散热量增加是由于人体体温与环境温度的温差加大造成的C.时间t2以后,散热量减少,这是体温调节的结果D.时间t3以后,产热量小于散热量答案D解析本题中的个体处于正常状态,即体温保持恒定,不管在哪一温度下,个体始终是产热量等于散热量,环境温度降低后由于温差增大,散热量增加,产热量也增加。时间t3以后,体温恒定,产热量等于散热量,D错误。一题多变(1)t2时刻以后,哪些途径可以减少散热?(2)t1时刻以后,人体内的产热量如何变化?通过何种途径实现?答案(1)皮肤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减少。(2)产热量增加。立毛肌收缩;肝脏和骨骼肌代谢加快;甲状腺激素、肾上腺素分泌增加,新陈代谢增强。4.如图为水盐平衡调节机理,请据图分析:(1)图中A为__________激素,B为________________结构,C为____________。(2)某人下丘脑受损,导致A激素减少,出现的症状为________________。(3)当人吃了过咸的食物时,机体对细胞外液渗透压的调节过程有如下几步,其中正确的是()①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兴奋②大脑皮层兴奋产生渴感③下丘脑神经细胞分泌抗利尿激素增加④摄水量增加⑤减少尿的排出A.①→②→③→④→⑤B.②→①→④→③→⑤C.①→②→④或①→③→⑤D.②→①→④或②→①→③→⑤答案(1)抗利尿肾小管、集合管大脑皮层(2)尿量增加(3)C解析(1)由题目所提供的信息,不难作出如下的判断:①C能产生渴感,则C为大脑皮层;②B能产生尿液,并且能够使血浆渗透压下降,则B为肾小管和集合管;③A来自垂体并能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则A是抗利尿激素。(2)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尿量会增加,可能出现尿崩症。(3)调节过程如下:水和无机盐平衡调节的相关性(1)水和无机盐的平衡都是在神经系统和激素共同调节下通过肾脏来完成的。(2)水和无机盐的多和少,取决于两者的相对含量,它们共同决定细胞内、外液渗透压。若水多盐少,导致渗透压降低,反之则升高。1.与神经调节相比,体液调节的特点是()A.调节准确、快速B.通过体液运送调节物C.调节物都是由内分泌腺产生的D.调节作用范围较局限答案B解析A、B、D容易作出判断,C有一定的迷惑性,CO2、H+等也是调节物质,但不是由内分泌腺产生的。2.关于体温的叙述,错误的是()A.人的体温源于物质代谢过程所释放出来的热量B.体温的相对恒定是维持内环境稳定、保证新陈代谢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C.人的体温就是指皮肤的温度D.体温的相对恒定,是机体产热与散热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答案C解析人的体温是指人体的内部温度。体温的相对恒定,是机体产热与散热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产热主要来自细胞呼吸。3.一次性过量饮水会造成人体细胞肿胀,功能受损。可用静脉滴注高浓度盐水(质量分数为1.8%的NaCl溶液)对患者进行治疗。其原理是()A.升高细胞外液的离子浓度B.促进抗利尿激素的分泌C.降低细胞内液的离子浓度D.减少细胞外液液体总量答案A解析一次性过量饮水会使细胞外液的离子浓度降低,导致组织水肿,从而使细胞肿胀,功能受损。治疗时可静脉滴注高浓度的NaCl溶液,升高细胞外液的离子浓度,使离子浓度恢复正常。4.当人体处于炎热环境中时,体内哪项生理指标(纵坐标)不会呈现如图所示结果()A.甲状腺激素分泌量B.皮肤毛细血管血流量C.皮肤散热量D.汗液分泌量答案A解析在炎热环境中,皮肤毛细血管血流量、皮肤散热量、汗液分泌量都会增加,而甲状腺激素的分泌量会减少。5.人体内环境的稳态受神经和体液因素调节。请据图回答问题:(1)某人一次性饮1000mL清水,1h内尿量显着增加,这是由于________________降低,对相关感受器刺激减弱,导致下丘脑神经内分泌细胞产生的神经冲动减少,其轴突末梢释放的________________,降低了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________,使水重吸收减少。饮水1h后,通过图中a所示的________调节机制,尿量逐渐恢复正常。(2)在剧烈运动状态下,体内会启动一系列调节机制,其中支配肾上腺髓质的内脏神经兴奋增强,其末梢内________释放的神经递质与肾上腺髓质细胞膜上的________结合,导致肾上腺素分泌增多,从而促进__________分解,抑制________分泌,引起血糖浓度升高,以满足运动时能量需要。答案(1)细胞外液渗透压抗利尿激素减少通透性负反馈(2)突触小泡特异性受体肝糖原胰岛素解析(1)大量饮水后,人体的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对细胞外液渗透压感受器的刺激减弱,下丘脑分泌的抗利尿激素减少,降低了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尿量增加。1h后,随着机体排出了大量的水,细胞外液渗透压又逐渐升高,下丘脑分泌的抗利尿激素增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这种调节方式是一种负反馈调节。(2)在剧烈运动状态下,机体需要大量能量,此时通过调节,使肾上腺素分泌增多,促进肝糖原分解,同时,抑制胰岛素的分泌,引起血糖浓度的升高,以满足运动时能量的需要。[基础过关]1.下列选项中,属于体液调节的化学物质的是()①CO2②胰岛素③性激素④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⑤H+A.①②④ B.①②③C.①②④⑤ D.①②③④⑤答案D解析体液调节含有激素和其他化学调节因子,如CO2和H+等。2.下列关于体液调节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体液调节比神经调节持续时间长B.体液调节比神经调节作用范围广C.参与体液调节的化学物质就是各种激素D.参与体液调节的化学物质需要体液传送答案C解析参与体液调节的化学物质除了各种激素外,还有CO2等物质。3.下列关于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之间的关系,不正确的是()A.内分泌腺的激素分泌不受神经系统的调控B.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功能C.生物各项生命活动一般同时受神经和体液的调节,但神经调节在其中扮演了主要角色D.体液调节和神经调节相互影响,共同调节生命活动答案A解析不少内分泌腺本身直接或间接地受神经系统的调控,因此部分体液调节可以看作是神经调节的一个环节。生命活动的进行一般同时受神经和体液的双重调节,但以神经调节为主,同时某些激素(如甲状腺激素)又影响着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4.在寒冷条件下,下列有关人体体温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A.人体的产热量一定高于散热量B.下丘脑不仅是体温调节中枢,还能分泌促甲状腺激素C.人体内的甲状腺激素分泌量减少D.效应器有皮肤血管、骨骼肌等答案D解析在寒冷环境中,人体通过增加产热和尽量地减少散热来维持体温的相对恒定,此时的产热量和散热量几乎相等,A错误;下丘脑是体温的调节中枢,分泌的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B错误;寒冷环境中为增强新陈代谢,人体的甲状腺激素分泌量增加,C错误;效应器有皮肤血管和骨骼肌等,D正确。5.如图表示一段时间内,人体皮肤血流量变化曲线,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若①为25℃条件,则②可能为0℃环境B.在时间②内人体耗氧量增加C.在时间②内酶的活性比时间①、③低D.在时间②内体温的恒定是神经-体液共同调节的结果答案C解析寒冷环境中,人体的皮肤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人体的耗氧量增加,从而增加产热;人体内的温度是恒定的,酶活性不变;寒冷环境中人体体温受到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肾上腺素和甲状腺激素的调节)共同维持。6.下列关于人体体温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A.外界温度由40℃降到37℃的过程中发生兴奋的感受器有冷觉和温觉感受器B.人体热量的来源主要是细胞中有机物的氧化分解C.冬季汗腺活动比夏天弱得多,说明人体冬天散热量小于夏天D.汗腺活动加强都与体温调节有关答案B解析外界温度由40℃降到37℃的过程中发生兴奋的感受器是冷觉感受器,A错误;细胞中有机物氧化分解放出的能量,一少部分转移到ATP中用于各项生命活动,大部分以热能的形式散失,用于维持体温恒定,B正确;冬季汗腺活动比夏天弱得多,但人体冬天散热量并不小于夏天,C错误;汗腺活动加强还与水分和代谢废物的排出有关,D错误。7.正常人在饮水不足、体内失水过多或饮食过咸时,都会引起细胞外液渗透压的升高,下丘脑感受这种刺激后()A.下丘脑产生渴感,并调节对水的摄入B.调节垂体合成并释放抗利尿激素C.下丘脑合成的抗利尿激素增加D.下丘脑合成和释放的肾上腺素增加答案C解析下丘脑感受刺激后,合成分泌抗利尿激素,并由垂体释放,来调节细胞外液渗透压,使其正常。8.健康的人吃了过咸的食物后,不会引起()A.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兴奋B.大脑皮层产生渴感C.血液中抗利尿激素含量升高D.尿量增加答案D解析由于食物过咸,细胞外液渗透压上升,会使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兴奋,A正确;同时大脑皮层产生渴觉,B正确;下丘脑的神经分泌细胞分泌抗利尿激素增加,C正确;尿量减少,D错误。9.下丘脑在人体生命活动过程中有重要的调节作用,下列分析错误的是()A.下丘脑中有体温调节中枢和渗透压调节中枢B.下丘脑既参与神经调节又参与体液调节C.下丘脑分泌的抗利尿激素的增加会使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D.寒冷能引起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增多答案C解析由下丘脑合成、垂体后叶释放的抗利尿激素能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使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能力提升]10.下图表示人体细胞间信息传递的一种方式。下列描述错误的是()A.该调节方式的信息传递速度缓慢、作用范围较广泛B.体温调节可能涉及这种调节方式C.若分泌细胞是垂体细胞,则靶细胞一定是肾小管、集合管细胞D.该调节方式的信息传递需经过体液运送,并存在反馈调节答案C解析图示表示的是体液调节方式,该调节方式的信息传递需经过体液运送,并存在反馈调节;体液调节的特点是信息传递速度缓慢,但作用范围较广泛;人体体温相对恒定是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共同作用的结果;若分泌细胞是垂体细胞,其靶细胞可能是肾小管、集合管细胞、甲状腺细胞、性腺细胞等。11.下图为人体体温调节示意图。请据图回答:(1)示意图中字母表示的结构名称:A__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C______________。(2)人体主要的散热器官是________。当人体处在45℃的外界环境中时,唯一的散热方式是________________。(3)人体受到寒冷刺激时,甲状腺分泌活动加强。完成这一反射活动的反射弧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种反射属于________反射。(4)甲状腺能参与体温调节,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骨骼肌肾上腺(2)皮肤出汗(3)皮肤冷觉感受器→传入神经→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传出神经→甲状腺非条件(4)甲状腺能分泌甲状腺激素,促进新陈代谢解析下丘脑是人体体温调节的中枢,体温调节的方式有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神经调节的反射弧中感受器为分布于皮肤、黏膜及内脏器官的温度感受器,神经中枢为下丘脑,效应器为皮肤血管、肾上腺、甲状腺、骨骼肌、立毛肌、汗腺等。人体散热主要是通过皮肤实现的,当环境温度高于体温时,出汗将变成皮肤散热的唯一方式。12.如图是人体部分组织示意图,a、b、c、d代表人体内的不同激素,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当人体受到寒冷刺激时,兴奋只由A传到B,而不能由B传到A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在寒冷环境中,图中b激素和[]________激素之间通过协同作用,共同促进细胞代谢而增加产热量。某患者体温调节能力下降甚至丧失,则其最可能受损的部位是图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3)人过度紧张时,在大脑皮层相关部位的影响下,下丘脑中的一些细胞能合成并分泌____________________激素,最终促使甲状腺合成并分泌d激素;当d激素含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可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活动,这种调节作用称为________调节。(4)在血糖平衡调节中,当血糖含量升高或降低时,主要通过胰岛细胞分泌的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的相互作用,使血糖维持相对稳定。(5)当人体内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时,图中下丘脑合成和分泌的______________激素会增加。答案(1)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2)d甲状腺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3)促甲状腺激素释放反馈(4)胰岛素胰高血糖素(5)抗利尿解析(1)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使兴奋单向传递。(2)在促进机体产热方面,和肾上腺素有协同作用的是甲状腺激素,二者都能促进新陈代谢。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受损会导致体温调节能力下降甚至丧失。(3)过度紧张会导致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增多。甲状腺激素增加到一定程度时,通过反馈调节机制使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的量减少。(4)调节血糖的激素是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二者之间是拮抗作用。(5)人体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时,下丘脑合成和分泌的抗利尿激素增多,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使尿量减少。13.长跑比赛中,运动员体内多种生理过程发生了改变。(1)机体产热大量增加,通过神经调节,引起皮肤________________和汗腺分泌增强,导致散热加快以维持体温的相对恒定。这一调节过程的中枢位于________。(2)机体大量出汗导致失水较多,刺激渗透压感受器,引起垂体释放________________,继而促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维持体内的水盐平衡。(3)机体血糖大量消耗的主要途径是____________,此时骨骼肌细胞的直接供能物质是________,血糖含量降低时,胰岛A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增加,肾上腺髓质分泌的____________增加,使血糖快速补充。(4)比赛结束后,运动员可适量补充水分以消除由于____________中渗透压升高引起的渴感,还可通过积极放松的方式缓解因肌肉细胞中________积累过多造成的肌肉酸痛。答案(1)毛细血管舒张下丘脑(2)抗利尿激素(或ADH)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水(3)氧化分解(或氧化分解供能)ATP(或三磷酸腺苷)肾上腺素(4)细胞外液乳酸解析(1)在长跑比赛过程中,机体的产热量增加,刺激温觉感受器兴奋,兴奋传至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通过传出神经作用于皮肤的毛细血管,使毛细血管舒张,进行散热,同时汗腺分泌增加,散热增强。(2)水盐平衡调节过程中,当体内渗透压升高时,下丘脑合成抗利尿激素,作用于肾小管、集合管,促进水的重吸收,以维持内环境渗透压平衡。(3)血糖的去向有组织细胞的氧化分解、合成肝糖原和肌糖原、转化为非糖物质,题目中是在长跑比赛中,所以血糖的大量消耗是用于细胞内葡萄糖的氧化分解供能;细胞的直接供能物质是ATP;升高血糖的激素有胰岛A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髓质分泌的肾上腺素。(4)由于运动丢失大量的水分,导致血浆渗透压升高,血浆渗透压属于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之一;肌肉酸痛的原因是肌肉细胞进行无氧呼吸产生乳酸的结果。[走进高考]14.(2014·海南,11)关于人体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A.反射弧是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B.体温受到神经和体液的双重调节C.甲状腺激素不能影响神经系统的活动D.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受下丘脑的调控答案C解析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A正确;体温受神经和体液的双重调节,B正确;甲状腺激素能影响神经系统的活动,C错误;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受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的调控,D正确。15.(2012·新课标,3)哺乳动物因长时间未饮水导致机体脱水时,会发生的生理现象是()A.血浆渗透压降低B.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C.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的刺激减弱D.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作用减弱答案B解析哺乳动物长时间未饮水导致机体脱水时,会导致血浆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的刺激增强、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进而导致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作用增强。备选1.如图表示某人在休息时,单位时间内流经其单位面积皮肤血管内血液的相对流量,在A时刻,室内温度由15℃突升至40℃,在B时刻,室内温度又突降至1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在A时刻室内温度变化时,皮肤血管收缩B.在AB段时间内,因外界环境温度高于人体温度,所以人体不散热C.在AB段时间内,人体内酶的活性比BC段时间内高D.在BC段时间内,人体肾上腺素分泌量增加答案D解析在A时刻,外界环境温度升高,皮肤血管舒张,单位时间血流量变大;在AB段时间内,人体体温保持相对恒定,体内酶活性不变;在BC段时间内,外界环境温度低,人体甲状腺激素、肾上腺素分泌量增加,促进人体代谢,产热量增加,以维持体温恒定。2.下图为人体内体温与水平衡调节的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当受到寒冷刺激时a、b、c激素的分泌均会增加B.c激素分泌增多,可促进骨骼肌与内脏代谢活动增强,产热量增加C.下丘脑有体温调节中枢D.在调节水盐平衡过程中,下丘脑有合成、释放d激素的作用答案D解析a表示抗利尿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b表示促甲状腺激素,c表示甲状腺激素,d表示抗利尿激素。下丘脑能合成抗利尿激素,由垂体后叶释放。第2节通过激素的调节(Ⅱ)[目标导读]1.结合教材图2-11,构建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模型,进一步理解反馈调节的内容。2.举例说明激素调节的特点。[重难点击]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课堂导入方式一:右图是一对亲兄弟:哥哥21岁,却像个长不大的孩子,1.33米的个子,嗓音稚嫩;弟弟19岁,身高已经达1.96米,还在不断增高,被人称作"小姚明",兄弟俩身高差距巨大是生长激素分泌不正常引起的。看来体内激素的含量过高或者过低都会影响正常的生命活动,那么正常人体是如何保证体内激素的分泌水平的?激素调节有哪些特点呢?方式二:复习导入:复习:(1)什么是激素调节?(2)激素是怎样调节生命活动的?(3)人体是如何调节血糖平衡的?通过对血糖平衡调节的学习,我们已感受到激素对生命活动调节所起的重要作用。请同学们思考:当你站在寒风中瑟瑟发抖时,你的机体为了抵御寒冷会作出哪些反应?这些反应是通过怎样的调节机制实现的?一、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1.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1)图中有三级腺体,分别为:a.下丘脑、b.垂体、c.甲状腺。(2)图中有三级激素,依次为:甲: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乙:促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3)图中"+"、"-"分别表示促进和抑制。2.分级调节:下丘脑控制垂体,垂体控制相关腺体的方式,我们称为分级调节。3.反馈调节:下丘脑、垂体的调节结果使血液中甲状腺激素增多,甲状腺激素增高到一定程度,又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相关激素,进而使甲状腺激素减少,这称为反馈调节。合作探究1.碘是合成甲状腺激素的必需元素,请结合上述分级调节模型思考缺碘为什么会引起大脖子病。答案缺碘使甲状腺激素合成不足,由于负反馈调节,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甲状腺激素代偿性分泌增加,使甲状腺增生肿大。2.激素分子既然是高效能物质,机体为何还需源源不断地产生激素呢?答案激素虽然具有微量和高效的特点,但由于激素分子一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就被灭活了,故机体只有源源不断地产生激素,方可维持激素含量的动态平衡。3.结合甲状腺激素分级调节示意图,思考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甲状腺激素和甲状腺激素所作用的靶器官(细胞)分别是什么?答案垂体、甲状腺和几乎全身各细胞。1.右图是在寒冷环境中高等动物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示意图,以下叙述正确的()A.在寒冷的环境中,激素③的分泌增加,但与温度感受器无关B.切除垂体后,①的分泌会增加,③的分泌会立即停止C.切除甲状腺后,①和②的分泌会增加,但不促进代谢D.给动物注射③,反馈调节使①和②的分泌增加答案C解析在寒冷环境中,温度感受器感受到寒冷刺激,产生相应的神经冲动传导至下丘脑,进而依次引起激素①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②促甲状腺激素分泌,最终引起激素③的分泌增加。切除垂体后,③甲状腺激素的分泌量不会立即停止,在垂体原来产生的促甲状腺激素的作用下,会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切除甲状腺后,①和②的分泌会增加,但由于无甲状腺,不能再分泌③甲状腺激素,故不能促进代谢。给动物注射③,由于反馈调节使①和②的分泌减少。一题多变判断正误(1)受到寒冷刺激时,图中①含量的增加早于②③。()(2)用③饲喂正常动物,将引起①②的分泌均减少。()(3)③作用的靶器官只有下丘脑和垂体。()(4)物质②与甲状腺细胞的细胞膜表面的糖蛋白结合,体现了细胞膜进行信息交流的功能。()答案(1)√(2)√(3)×(4)√(1)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受垂体直接调节,垂体对甲状腺的调节通过分泌促甲状腺激素实现。(2)下丘脑可以通过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调节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的量,实现对甲状腺的间接调节。(3)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TSH)的活动受体内甲状腺激素浓度的影响。甲状腺激素浓度高时,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少,垂体释放促甲状腺激素(TSH)少;反之,则多。(4)甲状腺激素分泌既存在分级调节,也存在反馈调节。二、激素调节的特点1.激素调节的特点(1)激素由内分泌腺分泌,弥散到体液中,通过体液运输,传递着各种信息。(2)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3)激素在完成调节作用后就被灭活,具有微量和高效性的特点。(4)既不组成细胞结构,又不提供能量,也不起催化作用,只是使靶细胞原有的生理活动发生变化。(5)一种生理活动的调节往往是通过多种激素相互协调、共同作用完成的。2.激素功能的研究方法及思路(1)部分激素的研究方法激素 方法 具体操作举例甲状腺激素 饲喂法 用含有甲状腺激素制剂的饲料饲喂幼年动物 摘除法 摘除幼年动物的甲状腺生长激素 切除法 切除幼年动物的垂体 注射法 注射一定浓度的生长激素性激素 割除法 割除性腺 移植法 移植性腺(2)研究思路某种方法处理实验动物→出现相应的病理症状→添加某激素后恢复正常→推知相应激素的生理功能。合作探究1.根据下面的资料和图示回答相关问题:资料美国学者肯德尔从3t新鲜的动物甲状腺中才提取出0.23g的甲状腺激素。在人体血液中甲状腺激素的含量只有3×10-5~1.4×10-4mg/mL,而1mg甲状腺激素可使人体产热增加4200kJ。从上述资料可以看出激素有什么特点?答案激素在动物体内的含量极微,但生理作用非常明显,激素调节具有微量和高效的特点。2.观察激素作用机理示意图:激素作为信号分子,是如何调节细胞代谢的?答案由图可知,激素作为信号分子,并不直接参与细胞的代谢过程,而是通过与细胞表面或细胞内部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影响细胞的代谢过程,或影响基因的表达过程。3.在研究甲状腺激素的功能时,实验动物的相关变化一般可以选择什么测量指标进行观察呢?答案加快代谢方面:可以以动物耗氧量变化为指标;促进生长发育方面:可以以蝌蚪变态发育的快慢为指标。4.若要选用正常小鼠做实验,验证胰岛素具有降低血糖含量的作用,实验观察指标可以选什么?对实验组小鼠该如何处理呢?答案实验观察指标可以选低血糖症状(如昏迷、活动量);实验组小鼠先注射胰岛素溶液,观察小鼠症状表现。实验鼠出现低血糖症状;然后再给实验组小鼠注射一定浓度的葡萄糖溶液。2.判断正误(1)激素在人体内作为信息物质而发挥作用。()(2)激素在人体内含量较低,但有高效的生物催化作用。()(3)甲状腺激素除了促进人体产热,还有其他生理效应。()(4)在正常人体内,激素的分泌受反馈调节。()(5)激素是一种重要的结构物质。()(6)神经系统的某些结构也能分泌激素。()(7)甲状腺激素的靶器官可以是垂体。()答案(1)√(2)×(3)√(4)√(5)×(6)√(7)√解析激素在人体内含量较低,作为信息物质,具有高效的生物调节作用;甲状腺激素具有促进新陈代谢、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促进生物的生长和发育等作用;在正常人体内,激素的分泌受反馈调节,从而保证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下丘脑也能分泌激素;甲状腺激素浓度过高会反馈给下丘脑和垂体,抑制其分泌活动。3.下列有关人体内激素和酶的叙述,正确的是()①均为蛋白质②均由活细胞产生③均对新陈代谢的各种化学反应起催化作用④均由内分泌腺分泌⑤产生不正常时都可能引起疾病⑥人体正常生理活动中不可缺少A.①②④ B.③⑤⑥C.③④⑤ D.②⑤⑥答案D解析只有部分激素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人体内激素只能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产生,活细胞均可产生酶;酶有催化作用,而激素只能改变细胞代谢水平以实现调节功能。动物激素与酶的比较 动物激素 酶区别 来源 内分泌器官或细胞 活细胞 本质 蛋白质、脂质(固醇)等 蛋白质或RNA 作用条件 与神经调节密切联系 受温度、pH等理化因素制约 调节机理 作为信号分子传递给靶细胞,改变其原有的代谢活动 催化反应,降低反应的活化能相同点 微量和高效,特异性1.成年大鼠血液中甲状腺激素浓度升高时,可能出现()A.体温升高、耗氧量减少B.体温下降、耗氧量增加C.神经系统兴奋性提高、耗氧量增加D.神经系统兴奋性提高、体温下降答案C解析甲状腺激素能够促进细胞的新陈代谢,加速物质的氧化分解,所以耗氧量会增加,同时产生了大量的能量,其中大部分以热能形式散失,故体温升高;甲状腺激素还能够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2.下图为人体甲状腺激素分泌调节的示意图,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A.甲状腺机能亢进患者体内激素③分泌过多B.缺碘时激素①和②的浓度都高于正常水平C.图中共有3处箭头表示负反馈调节D.垂体还能分泌与激素③有相似生理效应的激素答案C解析示意图是甲状腺激素分级调节的一个变式图,根据甲状腺激素的调节图解可判断:图中①代表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②代表促甲状腺激素,③代表甲状腺激素。图中只有③→下丘脑、③→垂体2处箭头表示负反馈调节。垂体分泌的生长激素和甲状腺激素都能促进人体的生长和发育。3.下列关于高等动物激素的叙述,正确的是()①由无导管的腺体分泌②作用后即被灭活③激素的化学成分都是蛋白质④体液里含量极少,但对动物起重要的调节作用A.①④ B.①②④C.①③④ D.①②③答案B解析激素是由内分泌腺分泌的,内分泌腺和其他腺体的区别是没有导管;激素在血液里的含量极少,但对动物的调节作用是很重要的,作用后即被灭活;激素的化学成分很复杂,不一定都是蛋白质。4.据图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垂体可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直接调节甲状腺分泌激素B.垂体可分泌促甲状腺激素,管理甲状腺分泌激素C.下丘脑可调节垂体的分泌活动D.血液中一定含量的甲状腺激素对垂体、下丘脑有抑制作用答案A解析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是由下丘脑分泌的,直接作用于垂体,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作用于甲状腺,间接调节甲状腺分泌激素。5.下表是缺碘与不缺碘的两类人群中,血液内与甲状腺活动密切相关的两种激素含量状况。请回答下列问题:分泌腺体 激素名称 不缺碘人群激素含量 缺碘人群激素含量   补碘前 补碘后甲状腺 甲状腺激素 正常 降低 正常垂体 A 正常 B 正常(1)表中A是________________,B应________。甲状腺激素对垂体分泌激素A起________作用。在甲状腺激素的分泌调节中,控制纽枢是________。(2)长期缺碘,成年人会表现出:①喜热、畏寒等体温偏低现象;②少言寡语、反应迟钝及嗜睡等现象。现象①说明甲状腺激素的相关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现象②说明该激素对神经系统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通常,食用碘盐可以预防碘缺乏症。答案(1)促甲状腺激素升高抑制(反馈调节)下丘脑(2)促进新陈代谢提高兴奋性解析A是促甲状腺激素,缺碘造成甲状腺激素合成分泌不足,依据反馈调节原理,血液中甲状腺激素含量降低,将会使得垂体合成分泌促甲状腺激素增多。下丘脑通过合成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调节控制垂体和甲状腺的活动。(2)长期缺碘,甲状腺激素合成降低,成年人会表现出喜热、畏寒等体温偏低现象,说明甲状腺激素能促进细胞代谢,增加产热;而甲状腺激素合成降低,表现少言寡语、反应迟钝及嗜睡等现象,说明甲状腺激素能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基础过关]1.动物甲状腺因病被切除,如不补充相应的激素,将会出现的症状是()A.体温升高 B.耗氧量下降C.心跳加快 D.食量大增答案B解析甲状腺激素能促进体内物质的氧化分解,缺乏时,体内物质分解较慢,耗氧量下降。2.在促进新陈代谢时,下列器官相互作用的表示正确的是()答案B解析本题的实质是考查激素的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3.一般情况下,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的靶细胞分别是()A.下丘脑和垂体 B.垂体和甲状腺细胞C.下丘脑和甲状腺细胞 D.甲状腺细胞和垂体细胞答案B解析靶细胞是指被作用的对象,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由下丘脑分泌,会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又会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4.下列关于激素调节特点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微量和高效B.通过体液运输C.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D.只运输给相应的靶器官、靶细胞答案D解析激素随体液运往全身,但只特异性地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5.下列关于人体激素及其调节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激素是信息分子,成分都是有机物B.激素直接参与细胞内的许多代谢活动C.激素只作用于相应的靶器官、靶细胞D.神经系统的某些结构也可以释放激素答案B解析人体内的激素是由内分泌细胞或器官合成并分泌的微量有机物,故A正确;激素不直接参与细胞内的代谢活动,只是对细胞(靶细胞或靶器官)的代谢起调节作用,故B错误、C正确;下丘脑的神经分泌细胞能合成和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等,故D正确。6.关于激素和神经递质的叙述,错误的是()A.胰岛素发挥作用后被灭活B.乙酰胆碱贮存于突触小泡中C.胰高血糖素可为靶细胞提供能量D.去甲肾上腺素可在神经细胞之间传递信息答案C解析激素发挥作用后即被灭活,A正确;乙酰胆碱在细胞质基质中合成后由突触小泡摄取并贮存,B正确;激素不提供能量,不参与构成细胞结构,只起信号分子的作用,C错误;去甲肾上腺素是一种神经递质,从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在神经元之间传递兴奋,D正确。7.下列关于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A.激素和酶都具有高效性,在非细胞条件下也能发挥作用B.激素和抗体都具有特异性,只能作用于特定的靶细胞C.胰岛素分泌量对血糖浓度的影响不存在反馈调节D.神经细胞上神经冲动都以局部电流形式传导答案D解析激素和酶都具有高效性,但激素需在细胞条件下才能发挥作用;动物体内甲状腺激素几乎可作用于机体内所有细胞;当胰岛素分泌量增加时,血糖浓度会随之降低,而当血糖浓度低于正常值时,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受到抑制,存在反馈调节;神经细胞上神经冲动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8.给正常小狗实施垂体切除手术后,短期内小狗血液中的三种激素--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的含量变化分别用曲线a、b、c表示,下列表示正确的是()答案B解析切除小狗的垂体后,小狗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减少,继而甲状腺激素的分泌量减少,甲状腺激素对下丘脑的抑制作用减弱,最终使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增多。9.用下述实验研究动物甲状腺的内分泌功能时,会出现甲状腺激素过量病变的实验是()A.切除发育正常的小狗的甲状腺B.用碘制剂连续饲喂发育正常的小狗C.用甲状腺制剂连续饲喂发育正常的小狗D.向切除甲状腺的狗体内注射甲状腺激素答案C解析用甲状腺制剂饲喂发育正常的小狗,会使小狗体内的甲状腺激素含量增高,使小狗出现甲状腺激素过量病变。[能力提升]10.给正常家兔静脉注射一定量的高渗葡萄糖溶液后,家兔体内发生一定变化,一段时间后恢复正常。注射后随即发生的变化是()A.红细胞吸水增加B.胰岛素分泌降低C.肝糖原的分解增加D.血浆渗透压迅速升高答案D解析给正常家兔静脉注射一定量的高渗葡萄糖溶液后,血浆渗透压迅速升高,红细胞失水,胰岛素分泌增加,肝糖原分解减少,故选D。11.春天日照逐渐延长时,鸟类大多进入繁殖季节。调节鸟类繁殖活动的图解如下:请回答:(1)通过对图解分析,鸟类的繁殖活动是通过机体的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两种调节方式完成的。机体中既能传导兴奋,又能分泌激素的细胞位于________(下丘脑、垂体、性腺)。(2)上面图解中的A、B、C分别代表由下丘脑、垂体和性腺分泌的物质,则它们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C进入血液后,通过__________作用来调节下丘脑和垂体中激素的合成和分泌。(3)据图判断,若要验证B的生理作用,________(能、不能)用去除性腺的鸟作为实验动物,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神经调节体液调节下丘脑(2)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促性腺激素性激素反馈(3)不能鸟去除了性腺,失去了促性腺激素作用的靶器官,无法验证该激素的生理作用解析(1)由图解可知:外界环境信号通过神经系统刺激下丘脑,下丘脑将神经信号转换成激素信号,通过垂体实现了对性腺分泌活动的调控。故鸟类的繁殖活动是通过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两种方式共同完成的。(2)下丘脑、垂体、性腺分泌的物质分别为: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促性腺激素和性激素。性激素分泌的调节与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机制相同,即血液中性激素含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可通过负反馈作用抑制下丘脑和垂体中相关激素的合成和分泌。(3)B(促性腺激素)的生理作用是促进性腺的生长发育,调节性激素的合成和分泌,即其作用需通过性腺来体现。故验证B的生理作用,不能对实验动物做切除性腺处理。12.如图表示某种雌性激素的分泌及作用机制。请结合所学知识及图中有关信息,回答下列问题:(1)结构A是________,结构C是________;结构A、B、C中具有神经传导和激素分泌双重功能的是__________(填字母)。物质b是____________,物质e是________。(2)过程①通过细胞膜的方式是____________,细胞质受体、核受体与细胞膜上受体的物质属性及功能相似,因此,细胞质受体和细胞核受体的物质成分是________,导致细胞质受体和细胞核受体差异的直接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如果C细胞分泌甲状腺激素,那么靶细胞能否为垂体细胞?________,试简要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下丘脑卵巢A促性腺激素mRNA(2)自由扩散蛋白质氨基酸的种类、数量、排列顺序和多肽链的空间结构不同(3)能当甲状腺激素浓度过高时会反馈抑制垂体的活动13.右图为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示意图,其中A、B和C表示三种不同的激素。回答下列问题:(1)A、B和C三种激素的名称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当机体受到某种刺激时,血液中C的含量增加,则机体的产热量会________,成年个体神经系统的兴奋性会________。(3)怀孕母亲缺碘时,C分泌量下降,通过反馈调节,使A和B的分泌量______,结果甲状腺增生,胎儿的发育会受到影响,尤其________的发育受到的影响最大。反馈调节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甲状腺激素和甲状腺激素(2)增加增强(3)增加脑(其他合理答案也可)一个系统中,系统本身工作的效果,反过来又作为信息调节该系统的工作(其他合理答案也可)解析(1)由图可知,甲状腺能够分泌甲状腺激素,则C为甲状腺激素;垂体分泌的激素B作用于甲状腺,则B为促甲状腺激素;下丘脑分泌的激素A作用于垂体,使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则A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2)当机体受到某种刺激时,血液中甲状腺激素的含量增加,在甲状腺激素的作用下,机体的产热量会增加,成年个体神经系统的兴奋性会增强。(3)怀孕母亲缺碘时,甲状腺激素分泌量会下降,通过反馈调节,使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的分泌量都增加,结果导致甲状腺增生,胎儿的发育会受到影响,尤其是神经系统的发育受到的影响最大,反馈调节是指一个系统中,系统本身工作的效果,反过来作为信息调节该系统的工作。[走进高考]14.(2013·浙江,31)某同学为研究甲状腺的功能,提出以下实验思路:①将若干只未成年小鼠分为2组:甲组:不切除甲状腺(假手术)乙组:切除甲状腺②实验开始时和实验中每隔一段时间,分别测定每只小鼠的耗氧量和体长,并记录。③对测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要求与说明:假手术指手术但不切除甲状腺;耗氧量用单位时间的氧气消耗量表示;实验持续时间合适;实验条件均适宜)请回答:(1)实验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预测实验结果(在以下坐标系中用耗氧量和体长变化的示意曲线表示)(3)分析与讨论①用耗氧量作为检测指标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切除甲状腺后,小鼠体长变化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上述分组时,还可增设丙组作为实验组,丙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探究甲状腺激素对小鼠新陈代谢和生长发育(或耗氧量和体长)的影响(2)实验结果如图所示(3)①甲状腺激素促进新陈代谢,此过程需消耗氧②甲状腺激素缺乏,小鼠生长发育停滞③切除甲状腺、给予甲状腺激素(或不切除甲状腺、给予甲状腺激素)解析(1)本题的自变量是甲状腺激素的有无,因变量为小鼠的新陈代谢和生长发育情况,检测指标是小鼠的耗氧量和体长。故实验目的是探究甲状腺激素对小鼠新陈代谢和生长发育(或耗氧量和体长)的影响。(2)甲组小鼠有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甲组小鼠的新陈代谢正常,故甲组耗氧量正常;乙组小鼠因切除甲状腺缺乏甲状腺激素,故乙组小鼠耗氧量会逐渐有所下降。甲状腺激素还能促进幼年动物的生长发育,故具有甲状腺的甲组小鼠体长有所增加,切除甲状腺的乙组小鼠不能正常生长发育,体长不再增加。(3)由于甲状腺激素能促进新陈代谢,加速体内物质的氧化分解,该过程需消耗氧气,故可用耗氧量作为检测指标。切除甲状腺后,小鼠体长不变的原因是缺乏甲状腺激素,小鼠不能完成正常的生长发育过程。本实验还可增加切除甲状腺后给予甲状腺激素的实验组,也可以是不切除甲状腺、给予甲状腺激素的实验组,以便进一步确定是甲状腺激素在发挥作用。第2节通过激素的调节(Ⅰ)[目标导读]1.以促胰液素的发现为例,概述激素调节的发现历程。2.结合教材图2-8,概述人体主要内分泌腺及其分泌的激素的作用。3.运用构建模型的方法,理解反馈调节的含义,从而掌握血糖平衡及其调节的基本内容。[重难点击]1.常见激素的生理功能。2.血糖调节的过程。课堂导入方式一:马拉松长跑是赛程超过40km、历时2h以上的极限运动,运动员每小时至少要消耗300g糖类。血糖(血液中的葡萄糖)可以补充肌肉因运动而消耗的糖类。正常人的血糖含量是0.8~1.2g/L(80~120mg/dL),全身的血量大约为5L。(1)请计算,如果仅靠血液中的葡萄糖,运动员能跑多少时间?答案1分钟左右。(2)当血糖被消耗时,含量会不会明显下降?答案不会。导入研究表明血糖的相对稳定主要是靠激素调节来完成。激素调节这种方式是如何被发现的?人体内有哪些激素在发挥作用呢?方式二:在生活中,只要我们留心观察,就能随时发现生命的美丽与神奇,欣赏到生命系统展现出那一幅幅协调稳定的画卷,倾听到生命系统谱写出的那一曲曲和谐优美的旋律。下面我们一起来赏析几个精彩瞬间。看蜂鸟、孔雀、角雉的求偶行为音像资料。提问鸟儿们风趣、生动的行为是生命系统通过复杂精巧的调节,指令全身各个器官保持高度协调的结果。你们认为这复杂而精巧的调节包括哪些类型?生答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师除此之外,还有没有别的调节方式?生答通过激素的调节。(性激素的调节)师总结得很好。人和动物的生命活动与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都有关。这节课我们一起探究激素调节。一、激素调节的发现1.促胰液素的发现过程探究者 沃泰默 斯他林、贝利斯实验假设 胰液的分泌受神经调节的控制 胰腺分泌胰液受某种化学物质的调节控制实验步骤 (1)直接将稀盐酸注入狗的上段小肠肠腔内(2)直接将稀盐酸注入狗的血液中(3)切除通向该段小肠的神经,只留血管,再向小肠内注入稀盐酸 将小肠黏膜与稀盐酸的混合物的提取液注入同一只狗的静脉内实验现象 (1)胰腺分泌胰液(2)胰腺不分泌胰液(3)胰腺仍分泌胰液(认为神经没剔除干净) 胰腺分泌胰液实验结论 胰液的分泌受神经调节的控制 胰腺分泌胰液,确实受这种化学物质(他们将之称为促胰液素)的调节控制2.激素调节:是指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进行的调节。合作探究1.在斯他林和贝利斯的实验中,应如何排除稀盐酸和小肠黏膜本身成分对实验结果的干扰?答案可增设两组对照组。设计如下:①稀盐酸――→注入同一条狗的静脉;②小肠黏膜――→研磨提取液――→注入同一条狗的静脉2.上述两实验都体现了科学发现的一般过程是什么?都遵循了实验的哪些科学原则?答案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实验验证→得出结论。遵循了设置对照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1.1902年,英国科学家斯他林和贝利斯大胆地作出假设,最终发现了在盐酸的作用下,小肠黏膜产生了一种化学物质,这种物质进入血液后,随着血流到达胰腺,引起胰液的分泌(如下图)。下列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胃酸――→①小肠―→促胰液素――→②胰腺―→胰液A.①过程肯定为神经调节B.②过程肯定为激素调节C.小肠是控制胰液分泌的神经中枢D.①②过程都属于激素调节答案B解析①过程是化学物质(胃酸)对小肠的直接刺激,不属于神经调节,也不属于激素调节。②过程中促胰液素调节胰液的分泌,促胰液素是人类发现的第一种激素,该过程属于激素调节的范畴。小肠不属于神经系统,不是控制胰液分泌的神经中枢。一题多变斯他林和贝利斯在研究胰液分泌过程中发现了动物激素--促胰液素,他们的实验设计中最关键的是()A.将稀盐酸注射到狗的小肠腔中B.将稀盐酸注射到狗的血液中C.将狗的小肠的神经剔除,然后将稀盐酸注射到狗的小肠中D.将狗的小肠黏膜和稀盐酸在体外研磨,然后将提取液注射到同一条狗的静脉中答案D解析A中的处理方法可以引起胰液的分泌,但是不能排除是神经发挥了作用。B中的处理方法不会引起胰液的分泌。C中的处理会引起胰液的分泌,但传统的观念认为是神经剔除不干净。将小肠黏膜在体外与稀盐酸研磨,完全排除了神经发挥作用,经该处理后胰液仍能分泌,可以验证是神经之外的因素(化学物质)发挥了条件作用,所以答案选D。二、人体内主要内分泌腺及其分泌的激素人体主要内分泌腺及其分泌的激素分泌器官 激素名称 化学本质 作用部位 生理作用下丘脑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蛋白质 垂体 刺激垂体合成并分泌促甲状腺激素 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 蛋白质 垂体 促进垂体合成并分泌促性腺激素垂体 生长激素 蛋白质 全身 促进生长,主要促进蛋白质的合成和骨的生长 促甲状腺激素 蛋白质 甲状腺 促进甲状腺的生长和发育,调节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 促性腺激素 蛋白质 性腺 促进性腺的生长和发育,调节性激素的合成与分泌甲状腺 甲状腺激素 含碘的氨基酸衍生物 全身 促进新陈代谢和生长发育,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胰岛 B细胞 胰岛素 蛋白质 全身 调节糖类代谢,降低血糖浓度 A细胞 胰高血糖素 多肽 肝脏 促进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升高血糖浓度胸腺 胸腺激素 多肽 免疫器官 调节T细胞发育、分化和成熟,同时还进入血液影响外周免疫器官和神经内分泌系统的功能睾丸 雄性激素 固醇 全身 促进雄性生殖器官的发育和精子的生成,激发并维持雄性的第二性征卵巢 雌性激素 固醇 全身 促进雌性生殖器官的发育和卵细胞的生成,激发并维持雌性的第二性征和正常的性周期合作探究1.补充激素时,为什么有的可以口服,有的只能注射?答案多肽类、蛋白质类激素(垂体、下丘脑、胰岛细胞分泌的)容易被胃、肠道内的消化酶分解而破坏,一般采用注射法补充,不宜口服。固醇类(性激素)和氨基酸衍生物(甲状腺激素、肾上腺素)属于小分子的物质,口服后可以被吸收。2.请由各种激素的作用推知呆小症、甲亢、侏儒症、糖尿病的得病原因。答案由甲状腺激素的功能可推知,幼年期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会引起呆小症;分泌过多会导致甲亢;由于生长激素可促进生长,幼年期分泌不足,会导致侏儒症;胰岛B细胞分泌的胰岛素能使血糖水平降低,胰岛B细胞受损分泌胰岛素不足会导致糖尿病。2.科研人员分别给三只大白鼠注射了A、B、C三种激素后,观察到的相应反应是:A可引起低血糖,甚至昏迷;B促进蛋白质的合成,并使软骨生长明显;C使呼吸、心率加快,并使体内产热量增加。据此判断激素A、B、C的化学名称依次是()A.甲状腺激素、胰岛素、生长激素B.胰高血糖素、生长激素、甲状腺激素C.胰岛素、生长激素、甲状腺激素D.生长激素、胰岛素、甲状腺激素答案C解析胰岛素的作用是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贮存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水平降低,胰岛素过多可使血糖浓度过低,甚至引起大鼠昏迷;生长激素可促进蛋白质的合成,促进软骨生长,从而促进生长;甲状腺激素能促进新陈代谢和生长发育,尤其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有重要影响,能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一题多变判断正误(1)题干中三种激素,可以口服的是生长激素。()(2)如果注射A使小鼠昏迷,可以注射葡萄糖使其恢复正常。()(3)胰高血糖素可以促进肝糖原分解,并促进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使血糖升高。()(4)由于生长激素能促进生长,所以幼年期缺乏生长激素会引起呆小症。()答案(1)×(2)√(3)√(4)×三、血糖平衡的调节1.血糖的来源和利用2.参与血糖调节的两种激素的区别与联系项目 胰岛素 胰高血糖素分泌器官 胰岛B细胞 胰岛A细胞作用部位 肝脏、肌肉等 肝脏等生理作用 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贮存葡萄糖 促进肝糖原分解、并促进一些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作用方向和结果 增加血糖去路;减少血糖来源;降低血糖含量 增加血糖来源;升高血糖含量3.血糖平衡的调节过程合作探究1.降低血糖的激素有哪些?升高血糖的激素呢?答案胰岛素是唯一能降低血糖的激素。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等都是升高血糖的激素。2.肝糖原和肌糖原都能补充血糖不足吗?答案肝糖原能补充血糖的不足,而肌糖原不能。3.分析血糖平衡的调节模型:(1)从整体来看,血糖调节属于神经-体液调节。(2)饭后,人体中血糖、胰高血糖素、胰岛素三者之间的变化关系分析如下图所示:若a代表血糖浓度,则b代表胰岛素,c代表胰高血糖素。①血糖浓度较高时,可降低血糖浓度的胰岛素含量增加,而升高血糖浓度的胰高血糖素含量相对较低。②当血糖浓度较低时,胰高血糖素含量增加。③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相互协调,共同维持血糖平衡,起拮抗作用。(3)由上述血糖的调节过程得出,血糖平衡调节中存在反馈调节机制。4.糖尿病的主要病因是胰岛素分泌不足,请分析糖尿病患者的尿中含糖、多食和体重减轻的原因分别是什么?答案尿中含糖原因是胰岛素缺乏→葡萄糖氧化分解和转化障碍→血糖含量升高→尿中含糖;多食的原因→胰岛素缺乏→葡萄糖氧化分解障碍,供能不足,有饥饿感。体重减轻的原因→葡萄糖氧化分解障碍,脂肪参与氧化分解供能。3.判断正误(1)正常人在饥饿状态下,血液中胰岛素的含量会增加。()(2)胰高血糖素主要作用于肝脏,抑制肝糖原的分解。()(3)胰岛素与胰高血糖素两者间表现为协同作用。()(4)肝糖原和肌糖原都可转化为血糖。()答案(1)×(2)×(3)×(4)×4.血糖平衡对机体生命活动具有重要作用。下图是血糖调控模式图,据图回答问题:(1)当机体处于低血糖状态时,如果机体通过途径①→②→③使血糖水平恢复正常,其主要机理是____________分泌增多,促进了________分解成葡萄糖,使血糖水平升高。(2)如果机体长期处于高血糖状态,可能的原因是胰岛________细胞受损,导致体内____________分泌减少。(3)胰腺中调控血糖水平的主要激素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或多肽,它们的合成和加工过程需要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等细胞器直接参与。激素合成时所需的能量,主要由____________直接提供。答案(1)胰高血糖素肝糖原(2)B胰岛素(3)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一题多变下图为血糖的三个来源和三个去路,以及血糖浓度的正常范围。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A.糖尿病患者体内由于血糖的去路发生了障碍,导致了血糖浓度高于正常值B.人体在进食后4个小时左右的时候,血糖的主要来源是肌糖原和肝糖原的分解C.在三个血糖去路中,糖的氧化分解是主要去向D.血糖浓度过高时,转化成的氨基酸为非必需氨基酸答案B解析糖尿病患者由于体内缺乏胰岛素或胰岛素的靶细胞缺乏受体,导致血糖的去路发生障碍,从而使得血糖浓度高于正常值,A正确;进食后4个小时左右,主要依赖肝糖原的分解补充血糖,肌糖原不能补充血糖,B错误;血糖的三个去路中,糖的氧化分解是主要去路,C正确;血糖转化成的氨基酸是人体自身所能合成的,所以为非必需氨基酸,D正确。1.下列有关促胰液素的说法错误的是()A.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B.促胰液素能够强烈促进食物的消化C.促胰液素是由小肠黏膜分泌的D.促胰液素的分泌不需要导管答案B解析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由小肠黏膜分泌,可以促进胰液的分泌,激素的分泌都不需要导管。2.正常情况下,人体进食后血液内()A.胰岛素含量减少,胰高血糖素含量增加B.胰岛素含量增加,胰高血糖素含量增加C.胰岛素含量减少,胰高血糖素含量减少D.胰岛素含量增加,胰高血糖素含量减少答案D解析人体进食后淀粉等糖类被消化、吸收后使血糖浓度上升,从而促进胰岛素的分泌量增加,胰高血糖素含量减少。3.下列有关糖代谢及其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A.胰岛素促进④、⑤、⑥、⑦等过程B.胰岛B细胞分泌的激素促进①、③过程C.胰岛A细胞分泌的激素促进④过程D.②过程可发生在肌肉、肝脏细胞中答案A解析胰岛A细胞产生胰高血糖素,它能促进肝糖原的分解而肌糖原不分解,能促进③;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能促进组织细胞摄取、分解、利用、贮存葡萄糖,即④、⑤、⑥、⑦过程,同时抑制②、③过程。4.我国有位着名的童星,在14~15岁期间,身体的形态、机能等方面都有了显着的变化,不再适合出演儿童剧了。他发生这些变化与下列哪些激素有关()①胰岛素②胰高血糖素③性激素④胸腺激素⑤甲状腺激素⑥肾上腺素⑦生长激素A.①②③ B.②③④C.③⑤⑦ D.④⑤⑥⑦答案C解析青春期是人生长发育较快的时期,还出现第二性征。生长发育这一生理效应是由生长激素和甲状腺激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性激素能促进生殖器官的发育和生殖细胞的生成,激发和维持各自的第二性征。所以青春期后,身体形态、机能等方面的显着变化主要与生长激素、甲状腺激素和性激素有关。5.某人饭后4h血糖变化曲线如下图,据图回答下面的问题:(1)饭后0.5h血糖含量达到A点,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此时分泌较多的激素是________。(2)形成B点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起作用的激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在C点时,某人的感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产生这一感觉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4)曲线D段形成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血糖进入细胞后,发生的首要变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消化吸收葡萄糖胰岛素(2)肝糖原分解,非糖物质转化成葡萄糖肾上腺素和胰高血糖素(3)头昏、心慌、四肢无力能量供应不足(4)刚吃过饭或补充了糖(5)氧化分解、释放能量解析与血糖平衡调节有关的激素,主要是胰岛素、肾上腺素和胰高血糖素,其中胰岛素的作用是降低血糖浓度,胰高血糖素的作用是升高血糖浓度,血糖进入细胞后的代谢形式主要有三条:氧化分解、合成糖原、转化成脂肪和某些氨基酸等,首要变化是氧化分解,提供能量。[基础过关]1.下列有关促胰液素发现史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促胰液素是由胰腺分泌的B.沃泰默没有大胆质疑、探索和创新C.斯他林和贝利斯勇于挑战权威、大胆质疑与创新D.促胰液素能促进胰腺分泌胰液答案A解析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是由小肠黏膜分泌的,随血液运输到胰腺,能促进胰腺分泌胰液。2.下列属于人体内分泌腺的是()①甲状腺②唾液腺③肾上腺④脑垂体A.①②③ B.①③④C.②③④ D.①②④答案B解析内分泌腺是指没有导管,分泌物直接进入腺体内毛细血管的腺体。本题中仅唾液腺不属于内分泌腺。3.在人工饲养条件下,如果淡水鱼不排卵,可将同种性成熟鱼的垂体提取液注射到雌鱼体内,促进其排卵。这一方法主要是利用了垂体细胞合成的()A.甲状腺激素 B.雌性激素C.促甲状腺激素 D.促性腺激素答案D解析垂体分泌的促性腺激素,作用于卵巢,促进卵巢产生更多的卵细胞。4.在人体内,以下各组物质可以在同一个细胞中产生的是()A.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 B.甲状腺激素和呼吸酶C.性激素和促性腺激素 D.生长激素和淀粉酶答案B解析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分别由胰岛B细胞和胰岛A细胞产生;性激素和促性腺激素分别由性腺和垂体产生;生长激素和淀粉酶分别由垂体和消化腺细胞产生;甲状腺激素由甲状腺细胞产生,同时这些细胞自身也产生呼吸酶参与细胞自身的呼吸作用。5.下列各组结构中都能产生激素的是()A.乳腺和肾上腺 B.肠腺和胰腺C.胸腺和胰脏 D.唾液腺和汗腺答案C解析首先要正确理解和区分内分泌腺、外分泌腺的概念,其次应记住一些特殊的腺体,如胰脏包括外分泌部的胰腺和内分泌部的胰岛等。选项中乳腺、肠腺、唾液腺、汗腺为外分泌腺,其他腺体是内分泌腺,内分泌腺能产生激素。6.下列与血糖调节有关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血糖调节的机制是反馈调节B.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相互拮抗C.肾上腺素参与血糖调节D.肌糖原可直接分解为葡萄糖以维持血糖浓度平衡答案D解析参与血糖调节的激素有胰岛素、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等,肌糖原不能直接分解成葡萄糖进入血液以维持血糖浓度平衡。7.消渴症有如下特征:"多饮而渴不止,多食而饥不止,多溲而豪浊不止"。该病的发生与下列什么腺体异常有关()A.甲状腺B.胰岛C.胸腺D.肾上腺答案B解析从所列举的症状来看,应该为糖尿病症状,而糖尿病是因为胰腺中的胰岛B细胞受损所致。8.如图表示午餐以后人体血液中血糖和两种激素浓度的变化,图中曲线a、b、c分别表示()A.胰高血糖素、胰岛素、血糖B.胰岛素、血糖、胰高血糖素C.血糖、胰岛素、胰高血糖素D.胰高血糖素、血糖、胰岛素答案C解析午餐后,人体中的血糖含量上升,为a曲线,然后胰岛素含量上升,为b曲线,而胰高血糖素分泌减少,为c曲线。9.右图是血糖调节的部分过程图解。甲、乙表示器官,a、b表示相应激素。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器官甲、乙的名称分别是胰岛、肾上腺B.激素a能够促进过程①,抑制过程②C.激素b是唯一能够升高血糖的激素D.激素b的作用结果反过来会影响激素b的分泌答案D解析由图可知,器官甲是胰腺中的胰岛,器官乙是肝脏。激素a、b分别是胰岛素、胰高血糖素,胰岛素能够促进葡萄糖的氧化分解和合成糖原。除胰高血糖素外,肾上腺素也能够升高血糖。血糖升高后,反过来抑制胰高血糖素的分泌。[能力提升]10.研究发现,胰岛素必须与细胞膜上的胰岛素受体结合,才能调节血糖平衡。如果人体组织的细胞膜缺乏该受体,则可能导致()A.细胞减缓摄取血糖,血糖水平过高B.细胞减缓摄取血糖,血糖水平过低C.细胞加速摄取血糖,血糖水平过高D.细胞加速摄取血糖,血糖水平过低答案A解析胰岛素能够与细胞膜上的胰岛素受体结合,通过促使血糖进入组织细胞,并将血糖氧化分解、合成糖原、转化成非糖物质从而降低血糖,所以当组织细胞膜缺乏该受体时,细胞减缓摄取血糖,同时血糖不能被氧化分解、合成糖原、转化成非糖物质,从而使血糖水平升高。11.回答下列关于血糖调节的问题:(1)葡萄糖由肠腔进入小肠上皮细胞需要________蛋白的协助并消耗能量,小肠上皮细胞对葡萄糖的吸收属于____________的过程。(2)小肠上皮细胞中的葡萄糖浓度比血液中的高,葡萄糖由小肠上皮细胞进入血液,驱动该转运过程的动力来自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葡萄糖浓度差、ATP的分解)。(3)正常人体内的血糖含量为80~120mg/dL,机体长时间运动时,血糖不断被消耗,此时胰岛细胞分泌的__________________增加,该分泌物可促进机体内________的分解,使血糖含量维持在正常水平。(4)当血糖浓度高于180mg/dL时,部分葡萄糖随尿液排出体外。该过程影响肾脏对水的重吸收从而导致________增多,此时收集尿液并加入斐林试剂,经水浴加热后尿液颜色呈________。(5)当体内血糖浓度降至50mg/dL时,人会感觉头昏,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载体主动运输(2)葡萄糖浓度差(3)胰高血糖素肝糖原(4)尿量砖红色(5)脑组织活动所需的能量主要来自血液中葡萄糖的氧化分解,较低的血糖含量不能满足脑组织活动对能量的需要(其他合理答案也可)解析(1)小肠上皮细胞对葡萄糖的吸收是通过主动运输进行的,不仅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还需消耗能量。(2)小肠上皮细胞中的葡萄糖进入血液,则为被动运输,主要靠葡萄糖的浓度差。(3)机体长时间运动,血糖不断被消耗,导致机体血糖含量降低,此时,胰岛A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增加,胰高血糖素主要作用于肝脏,它能强烈地促进肝糖原的分解,促进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从而使血糖升高。(4)当血糖浓度高于180mg/dL时,部分葡萄糖在随尿液排出体外的同时,也带走了大量的水分,导致尿液增多。而尿液中的葡萄糖为还原糖,与斐林试剂反应,加热后呈现砖红色。(5)当人体血糖含量低于50mg/dL时,由于脑组织活动所需的能量主要来自血液中葡萄糖的氧化分解,较低的血糖含量不能满足脑组织活动对能量的需要,从而出现头昏现象。12.激素作为一种化学信号,能把某种调节的信息由内分泌细胞携带至靶细胞。下图表示影响胰岛A细胞分泌的因素及其发挥作用的过程,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胰岛A细胞能分泌________________,影响其分泌的刺激X最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2)刺激X→①→②→③→胰岛A细胞中,①结构称为____________,②结构位于____________。(3)靶细胞感受激素的"受体"的化学本质是________。结构③通过释放化学信息直接影响胰岛A细胞的分泌,该化学物质称为____________。答案(1)胰高血糖素血糖含量降低(2)传入神经下丘脑(3)糖蛋白(糖被)神经递质解析(1)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在血糖含量降低时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多。(2)"刺激X→①→②→③→胰岛A细胞"显示的是血糖平衡调节中的神经调节过程,其中①是传入神经、②是下丘脑的血糖调节中枢、③是传出神经,胰岛A细胞为效应器。(3)激素与靶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受体的化学本质为糖蛋白即细胞膜上的糖被。传出神经的轴突末梢释放神经递质作用于效应器的细胞。13.为了研究早餐质量对学生血糖和胰岛素水平的影响,某研究小组选取40名健康学生志愿者,按平时早餐习惯分成不进早餐组、高糖组、高脂高蛋白组和均衡营养组,按组别给予相应早餐,并分别于空腹(餐前)和餐后1、2、3h取静脉血检测血糖浓度和胰岛素含量,实验期间不食用其他食物,实验结果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1)不进早餐组2h后表现出精力不旺盛、注意力不集中的状态,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在4组实验中,早餐后________组血糖浓度升得最快,其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3)高脂高蛋白组胰岛素水平较高,说明氨基酸和脂肪酸能____________________。(4)若餐后1h取血的同时收集尿液进行尿糖含量检测,不进早餐组(A)、高糖早餐组(B)和高脂高蛋白早餐组(C)的检测结果最可能的是________(填序号)。①A<B<C②A<C<B③A<B=C④A=B=C(5)若对进餐组同时检测胰高血糖素含量,那么其变化曲线的峰值出现在胰岛素峰值________(在"之前、之后、同时"中选择),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胰岛素分泌的调节方式既有体液调节又有神经调节,这与胰岛B细胞的多种受体有关。下列物质中可被胰岛B细胞受体识别的有________(填序号)。①胰淀粉酶②胰高血糖素③促甲状腺激素④神经递质答案(1)血糖浓度降低,能量供应不足(2)高糖早餐糖类消化水解成葡萄糖后被快速吸收(3)促进胰岛素的分泌(4)④(5)之后胰岛素浓度的升高和血糖浓度的降低会促进胰高血糖素的分泌(6)②④解析(1)不进早餐2h,体内贮存的糖大量被消耗后,导致血糖浓度降低,能量供应不足。因此精力不旺盛,注意力不集中。(2)4组中高糖早餐,大量糖类被消化水解成葡萄糖进入人体血液中,因此血糖升得最快。(3)高脂高蛋白食物被消化成氨基酸和脂肪酸等,能够促进体内胰岛素的合成。(4)虽然高糖、高脂高蛋白在短期内都会使血糖显着升高,但没有超过人体血糖调节能力,并没有超过肾糖阈值,肾小管能对原尿中葡萄糖进行重吸收。所以三者检测结果相同。(5)胰高血糖素的峰值出现在胰岛素之后,胰岛素促进血糖合成糖原、转化成非糖物质,经过一段时间后血液中葡萄糖大量被消耗,血糖含量下降促进胰高血糖素的分泌。(6)胰岛素分泌的调节方式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胰岛细胞能接受血液中葡萄糖升高的直接刺激,从而分泌活动增强。其次血糖升高引起下丘脑某一区域兴奋,通过传出神经(副交感神经)到达胰岛B细胞。所以胰岛B细胞具有接受来自前膜释放的递质的受体。最后,胰高血糖素能促进胰岛素的分泌,因此胰岛B细胞上具有胰高血糖素的受体。[走进高考]14.(2013·全国Ⅰ,30)胰岛素可使骨骼肌细胞和脂肪细胞膜上葡萄糖转运载体的数量增加,已知这些细胞膜上的载体转运葡萄糖的过程不消耗ATP。回答下列问题:(1)胰岛素从胰岛B细胞释放到细胞外的运输方式是______________,葡萄糖进入骨骼肌细胞内的运输方式是______________。(2)当血糖浓度上升时,胰岛素分泌________________,引起骨骼肌细胞膜上葡萄糖转运载体的数量增加,其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脂肪细胞______________(填"是"或"不是")胰岛素作用的靶细胞。(4)健康人进餐后,血糖浓度有小幅度增加,然后恢复到餐前水平。在此过程中,血液中胰岛素浓度的相应变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胞吐协助扩散(2)增加促进葡萄糖进入骨骼肌细胞和被利用,降低血糖浓度(3)是(4)先升高,后降低解析(1)根据胰岛素的物质类型和细胞膜的功能特性确定其运输方式,根据题干信息确定葡萄糖进入骨骼肌细胞内的运输方式。(2)根据血糖调节过程及胰岛素作用完成该设问。(3)由题干信息确定该设问。(4)根据胰岛素对血糖浓度的调节作用完成该设问。15.(2013·全国Ⅱ,30)回答下列问题(1)清晨静脉取血液测定正常人和胰岛B细胞分泌功能不足者的空腹血糖浓度。空腹时,血糖的来源是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2)空腹抽血后,一次定量饮入高浓度葡萄糖水。喝糖水后每隔一定时间静脉取血,测定血糖浓度(整个过程禁食、禁水,不做剧烈运动),发现正常人与胰岛B细胞分泌功能不足者血糖浓度的变化趋势都是先上升,再下降,但下降的速率不同。下降速率不同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胰岛B细胞分泌的激素是在该细胞的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这两种细胞器中进行加工的。答案(1)肝糖原的分解非糖物质转化(2)胰岛素可促进血糖进入细胞和被利用,胰岛B细胞功能不足者胰岛素分泌不足,所以血糖浓度下降较慢(3)内质网高尔基体解析(1)血糖通常有三个来源:①食物的消化吸收;②肝糖原分解;③脂肪、蛋白质等非糖物质的转化。当空腹时,血糖的来源只能是②、③途径。(2)胰岛素的作用是促进血糖进入组织细胞并被利用,胰岛B细胞功能不足者分泌胰岛素较少。(3)胰岛B细胞分泌的胰岛素为分泌蛋白,在细胞的核糖体上合成后需要在内质网和高尔基体中进行加工后才能被分泌出来。第1节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Ⅱ)[目标导读]1.结合教材图2-3,概述突触的结构和兴奋在神经元间传递的过程及特点。2.结合"资料分析",举例说明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3.以言语区为例,了解人脑的高级功能。[重难点击]兴奋在神经元间传递的过程和特点。课堂导入方式一:不同的神经中枢控制生命活动有什么不同?它们之间有怎样的联系呢?今天,我们继续学习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方式二:俗话说:"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科学研究发现,当人的脑部受伤时,除了可能让伤者失去记忆,还有可能让伤者失去恐惧感。神经冲动如何传递到大脑?人脑有哪些重要作用?让我们通过今天的学习来解决。一、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1.结构基础(1)突触由图中[b]突触前膜、[c]突触间隙、[d]突触后膜三部分组成。(2)其他结构①图中a是指神经元的轴突末梢,形成的膨大部分为突触小体。②图中e、f、g分别是指突触小泡、神经递质、受体。2.传递特点及原因(1)传递特点:单向传递。(2)原因①神经递质存在的部位: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内②神经递质传递的过程: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合作探究1.思考回答下列关于突触的问题:(1)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是否需要载体?是否需消耗ATP?递质被释放到突触间隙共穿越多少层生物膜?答案递质的释放一般属于"胞吐",并非主动运输,故不需载体蛋白,但需消耗能量,递质被释放到突触间隙的跨膜层数为0。(2)假如某种药物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则下一个神经元能不能产生电位变化?答案不能。(3)神经递质被释放并发生效应后,能否长期存在于突触后膜?其可能的去向有哪些?答案不能;否则突触后神经元会持续兴奋或抑制,神经递质发生效应后,会被分解或被移走。2.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的实验分析:(1)刺激b点,电流计指针发生几次偏转?(2)刺激c点,电流计指针发生几次偏转?(3)据此,你能总结出什么规律?答案(1)两次。(2)一次。(3)当电流计两极连接到突触两侧时,刺激突触前的一点,电流计指针会发生方向相反的两次偏转,刺激突触后的一点,电流计指针只发生一次偏转。解析(1)刺激b点,由于兴奋在突触间的传递速度小于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速度,尽管ab与bd距离相等,但a点先兴奋,d点后兴奋,所以电流计指针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2)刺激c点,兴奋只能由c点传到d点,不能传到a点,a点不兴奋,d点可以兴奋,电流计指针只发生一次偏转。3.比较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比较项目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兴奋在神经元间(突触)的传递结构基础 神经元(神经纤维) 突触信号形式(或变化) 电信号 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速度 快 慢方向 可以双向 单向传递1.判断正误(1)突触小泡和神经递质都属于内环境的结构或成分。()(2)在突触后膜上发生了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换。()(3)由于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上,因此兴奋在神经元间的传递是单向的。()(4)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使下一个神经元兴奋。()(5)兴奋可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到下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答案(1)×(2)×(3)√(4)×(5)√2.如图是反射弧的模式图(a、b、c、d、e表示反射弧的组成部分,Ⅰ、Ⅱ表示突触的组成部分),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正常机体内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递是单向的B.切断d、刺激b,不会引起效应器收缩C.兴奋在结构c和结构b的传导速度相同D.Ⅱ处发生的信号变化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答案A解析参照神经节的位置,准确识别感受器为e、效应器为a。突触的存在,决定了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递只能是单向的。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是单向的,传递速度比在神经纤维上慢。突触后膜上的信号变化为化学信号→电信号。一题多变Ⅰ、Ⅱ放大后如下图,据图判断正误(1)电信号到达"1"时,依赖"3"结构中的化学物质传递到Ⅱ,但到达Ⅱ时又转换为电信号。()(2)每个神经元都只有一个轴突,但Ⅰ结构可以有多个,因此一个神经元可以与多个其他神经元的Ⅱ结构构成这种连接。()(3)突触的连接方式只有轴突-细胞体型。()(4)"3"结构的形成与高尔基体无关。()(5)"6"上能与"3"内物质结合的结构化学本质是糖蛋白,不具有专一性。()(6)有较多的"2"存在说明该过程需要消耗能量。()答案(1)√(2)√(3)×(4)×(5)×(6)√二、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和人脑的高级功能1.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1)各级中枢[A]:大脑皮层: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B]:小脑:维持身体平衡的中枢。[C]:脊髓:调节躯体运动的低级中枢。[D]: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水平衡调节中枢,与生物节律等的控制有关。[E]:脑干:有许多维持生命必要的中枢,如呼吸中枢。(2)关系:一般来说,位于脊髓的低级中枢受脑中相应的高级中枢的调控。2.人脑的高级功能(1)人脑的语言功能(2)学习和记忆是脑的高级功能之一①学习是神经系统不断地接受刺激,获得新的行为、习惯和积累经验的过程。②记忆则是将获得的经验进行贮存和再现。短期记忆主要与神经元的活动及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有关。长期记忆可能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合作探究1.饮酒过量的人往往语无伦次、走路不稳、呼吸急促等,请分析这些现象分别与中枢神经系统的哪些部分有关?答案分别与大脑、小脑、脑干的作用有关,大脑皮层有言语区;小脑有维持身体平衡的中枢;脑干有许多维持生命必要的中枢,如呼吸中枢等。2.成年人能有意识地控制大小便,而婴儿及许多偏瘫患者却不能,其道理何在?答案人的大脑能控制排便、排尿等低级中枢的反射活动,婴儿由于脑发育尚不完善,许多偏瘫患者则由于大脑相关中枢受伤,从而导致丧失对低级中枢的控制能力,致使大小便处于"失禁"状态。3.下列有关人脑功能的说法错误的是()A.语言功能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B.大脑皮层V区受损患者不能写字C.脑中高级中枢可对脊髓中相应的低级中枢进行调控D.由短期记忆到长期记忆可能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答案B解析语言功能是人类特有的高级功能。脑中的高级中枢对脊髓中相应的低级中枢有调控作用。长期记忆的形成可能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大脑皮层W区受损的患者不能写字,V区受损的患者不能看懂文字。故选B。一题多变判断正误(1)视觉性语言中枢就是视觉中枢。()(2)完成呼吸、排尿、阅读的神经中枢依次是脑干、脊髓、大脑皮层。()(3)残奥会闭幕式上,中国残疾人艺术团表演的舞蹈得到观众的一致称赞。这些聋哑演员要准确理解指导老师的"手语"所表达的含义,依靠的中枢是视觉中枢。()(4)针刺指尖引起缩手反射属于低级中枢控制的非条件反射。()(5)意识丧失的病人能排尿但不能控制,意识恢复后可控制。()答案(1)×(2)√(3)×(4)√(5)√1.近年,有人利用肉毒杆菌毒素进行除皱美容,这遭到了部分专家的质疑。肉毒杆菌毒素是从肉毒杆菌中提取的毒蛋白,是自然界已知的最强的神经毒素。它能选择性地阻遏乙酰胆碱(一种兴奋性递质)的释放过程,这种毒素对兴奋传递的作用是()A.使兴奋的传递中断B.使另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C.使兴奋的传递加速D.使另一个神经元产生抑制答案A解析另一个神经元的兴奋与乙酰胆碱这种递质有关,如果突触前膜不能释放递质,则兴奋传递中断。2.如图表示突触的亚显微结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b兴奋时,兴奋部位的膜对Na+通透性减小B.③一定是一个神经元的树突膜C.在a中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信息传递需要能量D.当兴奋沿着b神经元传导时,其膜内电流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相反答案C解析选项A中兴奋部位的膜对Na+通透性应该是增大的;选项B中③可以是下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膜或树突膜;选项D中兴奋传导的方向与膜内电流的方向是相同的。3.下列实例能够说明神经系统中的高级中枢对低级中枢有控制作用的是()A.针刺指尖引起缩手反射B.短期记忆的多次重复可形成长期记忆C.大脑皮层语言H区损伤,导致人不能听懂别人讲话D.骨骼肌不自主战栗不受大脑控制,但是我们也可以通过大脑强制控制它不颤抖答案D解析缩手反射是非条件反射,中枢是脊髓,语言、记忆、思维都是在大脑皮层的参与下进行的。骨骼肌不自主战栗是受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控制的,但通过大脑可强制性控制它不颤抖,说明高级中枢对低级中枢有控制作用。4.与人体高级神经中枢无直接联系的活动是()A.上自习课时边看书边记笔记B.开始上课时听到"起立"的声音就站立起来C.叩击膝盖下面的韧带引起小腿抬起D.遇到多年不见的老朋友一时想不起对方的姓名答案C解析膝跳反射为非条件反射,其神经中枢位于脊髓内,其余三项所述活动均涉及大脑皮层的语言中枢,与人体高级神经中枢有直接联系。5.图1是当A接受一定强度刺激后引起F收缩过程的示意图。图2为图1中D结构的放大示意图,请回答:(1)图2的结构名称是____________。结构②的名称是____________。(2)神经纤维B在A中的细小分枝叫做____________。用针刺A时,引起F收缩的现象被称为________。针刺引起疼痛,产生痛觉的部位是______________。(3)当兴奋在神经纤维B上传导时,兴奋部位的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呈________。(4)如果在图2中①和②的间隙处注射乙酰胆碱,②处发生的变化是________(兴奋、抑制),原因是乙酰胆碱引起结构②____________的变化。答案(1)突触突触后膜(2)感受器(感觉神经末梢)反射大脑皮层(3)内正外负(4)兴奋膜电位(其他合理答案也可)解析由图可知B为传入神经,A为感受器。包括痛觉在内的感觉均产生于大脑皮层。神经纤维某一部位受刺激产生兴奋,兴奋部位的膜电位由外正内负转变为内正外负。乙酰胆碱是一种兴奋性递质,所以在①②间隙注入乙酰胆碱可引起②膜电位变化而产生兴奋。[基础过关]1.膝跳反射中,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途径是()A.树突→突触→细胞体→轴突B.轴突→细胞体→树突→突触C.树突→细胞体→轴突→突触D.树突→突触→轴突→细胞体答案C解析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只能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递到另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因此兴奋的传递途径是树突→细胞体→轴突→突触。2.下图为突触的部分结构,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a的形成与高尔基体有关B.c的释放与b的流动性有关C.d对c的识别具有特异性D.若c为乙酰胆碱(兴奋性神经递质),则在e处膜电位由外负内正变为外正内负答案D解析若c为乙酰胆碱,则在e处膜电位由外正内负变为外负内正。3.下图为神经调节中两个重要的结构模式图,下列选项中错误的是()A.图甲中③内的物质为神经递质,它可以和⑥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B.图甲为图乙中结构e的局部放大图像C.图乙中b受损的情况下,刺激a仍有感觉,但是肌肉不能收缩D.图乙中的X所示神经纤维为传入神经答案C解析图乙中,刺激a神经冲动不能传到脊髓,也就不能传到大脑皮层,无感觉。b受损,神经冲动不能传到肌肉,肌肉不能收缩。4.如图为某反射弧的部分模式图,虚线框中代表神经中枢,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a端与效应器相连接,b端与感受器相连接B.c处的液体是组织液,其理化性质的改变影响兴奋的传递C.刺激d点,在e处测到电位变化,说明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方向的D.把某药物放在c处,刺激e点,d处没有电位变化,说明该药物对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有阻断作用答案B解析根据突触的结构,a端与感受器相连接,b端与效应器相连接;C项缺少对照组,不能说明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方向的;D项中即使无药物,刺激e点,d处也没有电位变化,因为兴奋在神经元间的传递是单向的。5.如图表示具有生物活性的蛙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神经末梢与肌细胞的接触部位类似于突触,称"神经-肌接头"。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神经-肌接头"处可发生电信号与化学信号的转变B.电刺激①处,肌肉会收缩,灵敏电流计指针也会偏转C.电刺激②处,神经纤维上的电流计会记录到电位变化D.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传导方向与膜内的电流方向相同答案C解析由题目所给信息可知,"神经-肌接头"处类似于突触,在突触上可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换;图示的神经末梢和腓肠肌构成效应器,在①处给予刺激,腓肠肌会收缩。由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可以双向传导,故在①处给予刺激,灵敏电流计指针可以发生偏转;兴奋在神经元间只能从上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到下一个神经元的树突或细胞体,不能反向传递。电刺激②处,兴奋不能由腓肠肌传向神经纤维,灵敏电流计不会记录到电位的变化;兴奋部位膜内为正电位,未兴奋部位膜内为负电位,膜内电流的方向是从兴奋部位到未兴奋部位,与兴奋的传导方向相同。6.有机磷农药可抑制乙酰胆碱酯酶(分解乙酰胆碱的酶)的作用,对于以乙酰胆碱为递质的突触来说,中毒后会发生()A.突触前膜的流动性消失B.关闭突触后膜的Na+离子通道C.乙酰胆碱持续作用于突触后膜的受体D.突触前神经元的膜电位发生显着变化答案C解析有机磷农药能抑制乙酰胆碱酯酶的作用,不作用于突触前膜,故突触前膜的流动性没有消失,膜电位不会发生显着变化,故A、D错误;有机磷农药可抑制乙酰胆碱酯酶的作用,使得神经递质乙酰胆碱不能分解,所以就一直持续作用于突触后膜,使突触后膜持续兴奋,故B错、C正确。7.关于神经递质的叙述,错误的是()A.突触前神经元具有合成递质的能力B.突触前神经元在静息时能释放神经递质C.突触小体中的突触小泡内含有神经递质D.递质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结合能引起后膜电位变化答案B解析神经递质是由突触前膜合成并分泌,作用于突触后膜;神经递质的作用是引起突触后膜兴奋或抑制,突触前神经元在静息时,说明没有兴奋的传递;突触小体为突触前神经元轴突末梢膨大的杯状小体,即突触前膜内的突触小泡含有神经递质;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引起后膜电位的变化,从而使突触后神经元兴奋或抑制。8.下列有关学习和记忆的叙述,错误的是()A.学习和记忆相互联系,不可分割B.学习和记忆涉及脑内神经递质的作用以及某些蛋白质的合成C.记忆是将获得的经验进行贮存和再现D.学习和记忆的中枢位于下丘脑答案D解析学习和记忆是人类的高级神经活动,是大脑皮层的高级功能之一。学习和记忆的生物学基础也是神经冲动的传导,所以与脑内神经递质以及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有关,同时还与某些蛋白质合成有关,两者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9.某同学正在跑步,参与调节这一过程的神经结构有()①大脑皮层②小脑③下丘脑④脑干⑤脊髓A.①②③④ B.①③④⑤C.①②④⑤ D.①②③④⑤答案D[能力提升]10.生活中存在以下现象:(1)婴幼儿经常尿床,但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现象会明显减少;(2)由于惊恐而出现无意识排尿。以上现象说明()A.婴幼儿在夜间产生的尿液较白天多B.婴幼儿排尿反射的传入神经兴奋只到达脊髓C.无意识排尿不属于神经反射活动D.脊髓的生理活动依赖于大脑皮层的功能状态答案D解析成人和婴幼儿控制排尿的初级中枢都在脊髓,但它受大脑控制。婴幼儿因大脑发育尚未完善,对排尿的控制能力较弱,排尿次数增多。而无意识排尿,也涉及大脑皮层的功能。11.结合下面排尿反射的示意图,然后回答下列问题:(1)婴儿会尿床,也就是膀胱内尿满了就会排出,没有控制的意识,请写出婴儿的排尿反射的过程(用字母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2)成人能"憋尿",但在医院尿检时,也能主动排尿,用字母和箭头表示主动排尿的过程________________。这个过程是反射吗?________。(3)上述例子说明低级神经中枢和高级神经中枢之间有什么关系?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a→b→c→d→e(2)g→h→c→d→e不是(3)低级中枢受相应的高级中枢的调控解析从上述探究可以看出神经中枢的分布部位和功能各不相同,但彼此之间又相互联系、相互调控。一般来说,位于脊髓的低级中枢受脑中相应的高级中枢的调控,这样,相应器官、系统的生理活动就能进行得更加有条不紊和精确。12.图A、B分别为反射弧和神经纤维局部放大的示意图,图C为图A中⑥的放大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在图A中,①所示的结构属于反射弧的________。(2)图B表示神经纤维受到刺激的瞬间膜内、外电荷的分布情况,在a、b、c中兴奋部位是__________。(3)图C中兴奋传递方向只能是M→N,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此结构中信号的转换模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当一次兴奋传递完成后,M释放的物质(兴奋性递质)会立即被分解。如果某种药物可以阻止该种物质的分解,则这种药物的作用结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感受器(2)b(3)神经递质只能从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4)使N(后膜)持续兴奋解析参照神经节的位置,准确识别①为感受器。神经纤维受到刺激的瞬间,膜外由正电位变为负电位,膜内由负电位变为正电位。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神经递质一旦引起突触后膜所在的神经元兴奋,很快就会被分解,如果某种药物可以阻止神经递质的分解,神经递质会持续发挥作用,即这种药物的作用结果是N持续兴奋。13.人手指意外触到蜡烛火焰,引起屈肘反射。其反射弧示意图如下图。(1)图中神经元a产生的兴奋在传入神经纤维上以__________的形式进行传导。当神经冲动传到神经末梢时,引起突触前膜内__________释放神经递质,该递质与神经元b细胞膜上的__________结合,使神经元b兴奋。神经元b的神经冲动进一步引起神经元c兴奋,最终导致屈肌收缩。(2)图中M点兴奋时,此处神经纤维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__________。若N点受刺激产生兴奋,则在神经元b上______(填"有"或"无")膜电位的变化,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局部电流(或电信号、神经冲动)突触小泡(特异性)受体(2)内正外负无兴奋在神经元之间只能单向传递解析(1)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局部电流(或电信号、神经冲动)的形式传导。突触前膜内的突触小泡受到刺激后,释放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引起下一神经元兴奋。(2)M点在静息电位时为内负外正,受刺激后变成动作电位,其膜两侧的电位变为内正外负。由图可知,手指皮肤内感受器产生的兴奋,经M(传入神经)传入脊髓,再由N(传出神经)传到效应器(屈肌和伸肌)。兴奋在神经元之间单向传递,可由b传到c,不能由c传到b,故刺激N点,c处可检测到兴奋,b处检测不到。[走进高考]14.(2015·江苏,18)下图表示当有神经冲动传到神经末梢时,神经递质从突触小泡内释放并作用于突触后膜的机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小泡内可避免被细胞内其他酶系破坏B.神经冲动引起神经递质的释放,实现了由电信号向化学信号的转变C.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引起突触后膜上相应的离子通道开放D.图中离子通道开放后,Na+和Cl-同时内流答案D解析A项,神经递质在突触前神经细胞内合成,经高尔基体加工后,储存在突触小泡内,以防止被细胞内其他酶系所破坏;B项,神经末梢有神经冲动(电信号)传来时,突触小泡释放神经递质(化学信号),电信号转变为化学信号;C项,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使突触后膜上相应的离子通道开放,提高膜对Na+或Cl-的通透性;D项,若为兴奋性化学递质与后膜受体结合,Na+内流,若为抑制性化学递质与后膜受体结合,Cl-内流。15.(2014·江苏,11)下列关于神经兴奋的叙述,正确的是()A.神经元受到刺激时,贮存于突触小泡内的神经递质就会释放出来B.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也可能抑制下一神经元C.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导是双向的D.神经元细胞膜外Na+的内流是形成静息电位的基础答案B解析A项,神经元受到刺激后,只有当兴奋传导到轴突末梢时,贮存于突触小泡内的神经递质才能被释放到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B项,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后,可能引起下一神经元兴奋或抑制。C项,由于突触部位兴奋的传递是单向的,决定了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导是单向的。D项,神经元细胞膜外Na+的内流是形成动作电位的基础,静息电位形成的基础是K+的外流。16.(2014·海南,15)当快速牵拉骨骼肌时,会在d处记录到电位变化过程。据图判断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感受器位于骨骼肌中B.d处位于传出神经上C.从a到d构成一个完整的反射弧D.牵拉骨骼肌时,c处可检测到神经递质答案C解析由图可知,当快速牵拉骨骼肌时,会在d处记录到电位变化过程。感受器位于骨骼肌中,A正确。传入神经的细胞体在灰质以外,d处位于传出神经上,B正确。从a到d没有效应器,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反射弧,C错误。牵拉骨骼肌时,会在d处记录到电位变化过程,说明有神经兴奋的传递,c处可检测到神经递质,D正确。第1节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Ⅰ)[目标导读]1.结合教材"思考与讨论",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反射弧结构和各部分功能的理解。2.结合教材图解和相关物理知识,使学生理解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产生和传导过程。[重难点击]1.反射弧的结构和各部分功能。2.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产生和传导过程。课堂导入方式一:北京奥运会上,郭晶晶和吴敏霞在女子双人3米跳板比赛中的出色表现为我国夺得了第四枚金牌。上图为她们在比赛过程中精彩的一幕。她们为什么能做出如此完美而又一致的动作呢?这与人体神经系统的调节密不可分。那么神经系统是如何实现调节的呢?方式二:(1)上图展示的运动离不开哪些器官?答案手、脚、眼、耳等。(2)通过哪个系统来协调这些器官活动?答案神经系统。导入人体是如何通过神经系统来感知环境的刺激并作出相应反应的?一、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反射1.反射: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1)概念: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动物体或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作出的规律性应答。(2)结构基础:反射弧。(3)分类: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2.反射弧(1)写出图中各数字表示的结构:①感受器;②传入神经;③神经中枢;④传出神经;⑤效应器。(2)图中⑤的组成: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等。(3)写出兴奋在反射弧上传导的过程:①→②→③→④→⑤(填写序号)。3.兴奋部位: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或细胞条件:感受外界刺激变化: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着活跃状态4.神经元、神经纤维和神经在结构上的区别(1)神经元的基本结构神经元细胞体:主要集中在中枢神经系统的灰质中。突起树突:短而多,将兴奋传向细胞体。轴突:长而少,将兴奋由细胞体传向外围①结构模式图②结构示意图(2)神经纤维:由神经元的轴突或长的树突以及套在外面的髓鞘共同组成。(3)神经:许多神经纤维集结成束,外包由结缔组织形成的膜,构成神经。合作探究1.肌肉是效应器吗?内分泌腺可作为效应器吗?答案不是。肌肉和支配肌肉的传出神经末梢合称为效应器。某些内分泌腺可作为效应器的一部分。2.直接刺激传出神经也可引起肌肉收缩,这是反射吗?答案不是,因为该过程没有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3.如何识别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答案(1)有神经节的是传入神经。(2)与感受器相连的是传入神经,与效应器相连的是传出神经。(3)与脊髓灰质前角(较大的一边)相连的是传出神经,与后角相连的是传入神经。1.判断正误(1)感受器通常是指感觉神经末梢,效应器指运动神经末梢。()(2)只要反射弧完整就能完成反射。()(3)直接刺激传出神经,效应器会有反应,但这不属于反射。()答案(1)×(2)×(3)√2.下图表示人体的某反射弧模式图,请据图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该图中,①是神经中枢,②是传出神经,③是传入神经B.刺激②时,会产生具体效应的结构是⑤C.结构④在组成上包括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等D.切断③,刺激②时,会产生具体效应的结构是④答案C解析由图示判断:⑤为感受器,②为传入神经,①为神经中枢,③为传出神经,④为效应器。刺激②时,会产生具体效应的结构是④效应器,切断③,反射弧不完整,效应不再产生。一题多变结合上图回答问题。(1)将青蛙的后趾皮肤剥掉,再将浸有稀硫酸的小纸片贴在该部位,蛙无反应。这是因为已经破坏了该反射弧的____________。(2)切断②,刺激③,效应器________(能、不能)做出反应。如果能反应,是否属于反射?____________。(3)判断下列哪些活动要在反射弧中完成:__________。①食虫鸟见到黄蜂不敢吃②熟睡的人被蚊虫叮咬会动一动③精彩的哑剧表演引来人们热烈的掌声④实验中离体的腓肠肌连一段坐骨神经,用电来刺激坐骨神经,引起腓肠肌收缩答案(1)⑤感受器(2)能不属于(3)①②③解析在反射弧中完成的是反射,①②③都属于反射活动。二、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1.过程2.特点(方向):双向传导。3.传导形式:局部电流(电信号或神经冲动)。4.电流方向:由上图可知,在膜外,局部电流的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相反;在膜内,与兴奋传导方向相同。5.传导机理神经细胞内K+浓度明显高于膜外,而Na+浓度比膜外低。(1)静息状态时:K+外流,膜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2)受到刺激时:神经细胞兴奋,造成Na+内流,膜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兴奋与未兴奋部位由于电位差的存在,形成了局部电流。合作探究1.为什么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有双向性?答案受刺激部位与两侧部位均有电位差,均能形成局部电流。2.请尝试对电位变化曲线进行解读(偏转的方向与电流方向一致,bc=cd):(1)①若刺激a点时,电流表指针先向左再向右,偏转两次。②若刺激c点时,电流表指针不偏转。③若刺激e点时,电流表指针先向右再向左,偏转两次。④若刺激f点时,电流表指针先向右再向左,偏转两次。(2)据此,你能总结出什么规律?答案若刺激两个电极的中点,电流表指针不会偏转,若刺激其他点,都会发生方向相反的两次偏转,刺激点离哪一个电极近,就先向哪个电极偏转。3.如图表示一段离体神经纤维的S点受到刺激而兴奋时,局部电流和神经兴奋的传导方向(弯箭头表示膜内、外局部电流的流动方向,直箭头表示兴奋传导方向),正确的是()答案C解析细胞膜电位在未受到刺激时(静息电位)是"内负外正"。当受到刺激时,膜电位变为"内正外负"。在离体的神经纤维上可以由"兴奋点"向两端传导。一题多变判断正误(1)神经细胞K+外流,导致膜两侧电位为外负内正。()(2)兴奋传导方向与局部电流方向相反。()(3)动作电位是Na+内流造成的。()(4)未受刺激时,膜电位为外负内正,受刺激后变为外正内负。()(5)局部电流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相同。()答案(1)×(2)×(3)√(4)×(5)×1.下列现象是反射的是()A.草履虫能够趋利避害B.含羞草叶被触碰后会下垂C.被针刺感到了疼痛D.手碰到火焰立即缩手答案D解析反射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动物体或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作出的规律性应答。只有D项符合该概念。2.反射和反射弧的关系是()A.反射活动的完成必须通过反射弧来实现B.反射活动可以不完全通过反射弧来实现C.只要反射弧完整,必然出现反射活动D.反射和反射弧在性质上完全相同答案A解析反射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动物体或人体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对内外环境变化作出的规律性应答称为反射。反射弧是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的完整性是完成反射的前提条件。但反射的发生除具有完整的反射弧外,还需一定强度的刺激。3."小儿麻痹症"是由于病毒侵染了位于脊髓的传出神经元的细胞体,而传入神经元及神经中枢未受到侵染,所以严重的小儿麻痹症患者会表现出下肢()A.能运动,对刺激有感觉B.运动障碍,对刺激有感觉C.不能运动,对刺激无感觉D.运动障碍,对刺激无感觉答案B解析传出神经元的细胞体受损,则对相应的刺激不能产生相应的运动,但是因为传入神经元及神经中枢未受到侵染,所以对刺激还是有感觉的。4.如图是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产生和传导的示意图。下列说法与图示相符的是()A.图中兴奋部位是B和CB.图中弧线最可能表示局部电流方向C.图中兴奋传导方向是C→A→BD.兴奋传导方向与膜外电流方向一致答案B解析处于静息电位时,细胞膜两侧表现为外正内负,由此可知图中A点电位发生变化,此处为兴奋部位,与相邻两侧形成电位差,则图中弧线可以表示局部电流的方向,从而导致兴奋向A两侧传导,膜内电流也向A点两侧传导,两者方向一致,而与膜外电流方向相反。5.取出枪乌贼完整无损的粗大神经纤维并置于适宜的环境中,进行如图所示的实验。G表示灵敏电流计,a、b为两个微型电极,阴影部分表示开始发生局部电流的区域。请据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静息状态时的电位,A侧为________,B侧为________(填"正"或"负")。(2)局部电流在膜外由________部位流向________部位,这样就形成了局部电流回路。(3)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________的。(4)如果将a、b两电极置于神经纤维膜外,同时在c处给予一个强刺激(如上图所示),电流计的指针会发生两次方向________(填"相同"或"相反")的偏转。答案(1)正负(2)未兴奋兴奋(3)双向(4)相反解析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传导具有双向性。静息状态时,电位是"外正内负";兴奋状态时,兴奋部位的电位是"外负内正"。若在c处给予一个强刺激,当b点兴奋时,a点并未兴奋,即b点膜外是负电位,而a点膜外是正电位,根据电流由正极流向负极,可知此时电流计的指针向右偏转;同理,当a点兴奋时,b点并未兴奋,此时电流计的指针向左偏转。[基础过关]1.下列关于反射弧的理解,错误的是()A.反射弧通常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组成B.感受器的作用是接受刺激,并产生兴奋和传导兴奋C.感受器由传入神经元的神经末梢组成D.效应器由传出神经元的神经末梢组成答案D解析效应器由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等组成。2.某人腰椎部位因受外伤造成右侧下肢运动障碍,但有感觉。该病人受损伤的部位可能是在反射弧的()①传入神经②传出神经③感受器④神经中枢⑤效应器A.②④B.①④C.①②D.②⑤答案A解析腰椎部位受伤,可能伤及反射弧五个环节中的传入神经、神经中枢和传出神经。该病人有感觉,说明传入神经正常。3.下列关于感受器特性的叙述,错误的是()A.感受器能将特定的刺激转变成神经冲动B.感受器直接将感受到的刺激传入大脑皮层C.各种感受器都有各自的适宜刺激D.感受器可产生适应现象答案B解析感受器是由感觉神经末梢特化而成,其功能是感受刺激,产生兴奋并能传导兴奋(兴奋以神经冲动的方式传导)。不同的感受器都有各自的适宜刺激,且感受器可产生适应现象。4.静息时,大多数神经细胞的细胞膜()A.对阴离子的通透性比较大,氯离子大量流出膜外B.对阳离子的通透性比较大,钠离子大量流出膜外C.对钠离子的通透性比较小,对钾离子的通透性比较大D.对钠离子的通透性比较大,对钾离子的通透性比较小答案C解析静息电位是钾离子外流形成的。5.图①~④表示麻醉剂阻断神经冲动传导的可能位置。如果病人有感觉,但手不能动。那么阻断的位置是()A.①B.②C.③D.④答案C解析图中所示的四个部位分别是①脊髓上端、②手臂的传入神经、③手臂的传出神经、④脊髓下端。感觉产生的部位是大脑皮层,能产生感觉,说明从②到①是完好的,但手不能动说明阻断的位置在③处,如果在④处阻断,对手臂的感觉和运动都不会产生影响。6.神经纤维受到刺激时,细胞膜内、外的电位变化是()①膜外由正电位变为负电位②膜内由负电位变为正电位③膜外由负电位变为正电位④膜内由正电位变为负电位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③答案A解析静息时膜电位为内负外正,兴奋时变为内正外负。7.下列能正确表示神经纤维受刺激时,刺激点膜电位由静息电位转为动作电位过程的是()A.①→④B.②→③C.③→②D.④→①答案D解析静息状态下神经纤维膜外为正电位,膜内为负电位,受刺激后,电荷分布变为外负内正。8.取出枪乌贼的粗大神经纤维,进行如下图所示的实验:将电位计的两个微型电极a、b分别置于神经纤维膜外,强刺激c处,电位计指针的偏转情况是()A.不发生偏转B.发生一次偏转C.发生两次方向相同的偏转D.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答案D解析电位计连接在神经纤维膜外的两个点上,刺激c点,a、b两点先后发生兴奋。9.已知神经细胞膜两侧离子分布不平衡是一种常态现象,细胞不受刺激时,膜外有较多的正电荷,而膜内则相反,如图所示。如果在电极a的左侧给予适宜刺激,此时膜内外会产生相关的电流,则膜外与膜内电流方向为()A.膜外b→a;膜内a→bB.膜外b→a;膜内b→aC.膜外a→b;膜内a→bD.膜外a→b;膜内b→a答案A解析受刺激后,刺激部位膜电位为外负内正,与相邻部位形成电位差,膜外电流为b→a,膜内电流为a→b。[能力提升]10.神经细胞在静息时具有静息电位,受到适宜刺激时可迅速产生能传导的动作电位,这两种电位可通过仪器测量。A、B、C、D均为测量神经纤维静息电位示意图(若指针的偏转方向与电流方向相同),正确的是()答案C解析在未受到刺激时,神经纤维处于静息状态,细胞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为静息电位,所以要测量神经纤维的静息电位,电流表的两个电极要分别接在神经纤维的膜外和膜内,且电流必定是从膜外流向膜内。当电流表的两个电极均接在膜外或膜内时,由于两电极间无电位差存在,指针不偏转。11.结合图示探究1、2、3处单独刺激时,电表指针的偏转次数及方向(2处于两电极中央)。(1)刺激1:偏转次数:________次。偏转方向:________________(两次方向相反、两次方向相同或不偏转)。(2)刺激2:偏转次数:________次。偏转方向:________________(两次方向相反、两次方向相同或不偏转)。(3)刺激3:偏转次数:________次。偏转方向:_________________(两次方向相反、两次方向相同或不偏转)。答案(1)2两次方向相反(2)0不偏转(3)2两次方向相反12.如图甲所示,分别将灵敏电流计按图连接在神经纤维上,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静息时,神经纤维膜内外的电位状况是__________,在这一电位状况时膜外__________浓度高于膜内,膜内________浓度高于膜外。(2)图甲灵敏电流计现在测不到神经纤维膜的静息电位,要怎样改进才能测到静息电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如图甲所示,当a处受到刺激时,电流计将怎样偏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图乙是神经纤维上某点静息时的电位,在图中画出它受刺激以后的电位变化。答案(1)外正内负Na+K+(2)把灵敏电流计的一个电极插入膜内(3)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4)如图所示13.为研究兴奋的传导,科学家先后进行了以下实验。据此回答问题:实验一在蛙的坐骨神经表面放置两个电极,连接到一个电表上(如图一)。静息时,电表没有测出电位差(如图一①);当刺激a点时,电表指针发生从图一②~⑥的连续变化。电表指针偏转方向代表电流方向。实验二以枪乌贼的巨轴突为测试对象,将一电极插入轴突膜内,另一电极置于膜外,电表指针发生偏转,如图二中的A图。给予刺激后,电表指针发生偏转的情况如图二中的B图和C图。(1)实验一说明在神经系统中,兴奋是以________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的。(2)请用实验二的结论解释图一③的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如果用图二的方法测量图一④中c点的膜电位,将会出现图二中________图所示的结果(用字母表示)。答案(1)电信号(或神经冲动、局部电流)(2)b点膜电位为内正外负,c点膜电位为内负外正,b点和c点膜外存在电位差,电流由c流向b(3)A解析(1)兴奋是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的。(2)在静息状态时神经纤维膜外为正电位,膜内为负电位,当受到外界刺激时,由于Na+内流,膜电位发生逆转,膜外为负电位,膜内为正电位,因此电流方向由c→b,指针向左偏转。(3)在图一④中c点电位仍为静息电位,因此应是图二中A图结果。[走进高考]14.判断正误(1)神经纤维膜内K+/Na+的比值,动作电位时比静息电位时高。(2015·山东,4C)()(2)神经细胞外Na+内流是产生静息电位的基础。(2012·海南,15C)()(3)静息状态的神经细胞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2012·海南,15D)()(4)刺激神经纤维中部,产生的兴奋沿神经纤维向两侧传导。(2013·大纲,1A)()(5)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是由兴奋部位至未兴奋部位。(2013·大纲,1B)()(6)在神经纤维膜外,局部电流的方向与兴奋传导的方向相反。(2013·大纲,1D)()答案(1)×(2)×(3)×(4)√(5)√(6)√解析神经细胞内K+外流是产生静息电位的基础。静息状态的神经细胞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15.(2011·浙江,3)在离体实验条件下单条神经纤维的动作电位示意图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a~b段的Na+内流是需要消耗能量的B.b~c段的Na+外流是不需要消耗能量的C.c~d段的K+外流是不需要消耗能量的D.d~e段的K+内流是需要消耗能量的答案C解析a~b段为去极化过程,Na+顺浓度梯度内流,方式为被动运输,不消耗能量,A项错误;b~c段Na+继续内流,B项错误;c~d为复极化过程,K+外流即由高浓度流向低浓度,该过程不消耗能量,C项正确;d~e段K+继续外流,D项错误。16.(2014·安徽,6)给狗喂食会引起唾液分泌,但铃声刺激不会。若每次在铃声后即给狗喂食,这样多次结合后,狗一听到铃声就会分泌唾液。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大脑皮层没有参与铃声刺激引起唾液分泌的过程B.食物引起味觉和铃声引起唾液分泌属于不同的反射C.铃声和喂食反复结合可促进相关的神经元之间形成新的联系D.铃声引起唾液分泌的反射弧和食物引起唾液分泌的反射弧相同答案C解析A项,根据题意可知,狗听到铃声分泌唾液的过程是在非条件反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条件反射,反射弧的神经中枢位于大脑皮层。B项,感觉是高级生命活动,神经中枢位于大脑皮层,所以食物引起味觉是条件反射,和铃声引起唾液分泌的反射类型相同。C项,铃声和喂食反复结合可使狗建立铃声和分泌唾液的联系,这是通过不断刺激形成的,是学习和记忆的过程,与相关神经元之间形成新的联系有关。D项,铃声引起唾液分泌是条件反射,食物引起唾液分泌是非条件反射,控制两种反射的神经中枢不同,因此两种反射是通过不同的反射弧完成的。 宜城教育365速发国际靠谱么_365bet亚洲官方网址_预付365商城下载网www.bjtlcd.com
        免费人教版2017年必修三:第2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名师导学案高中生物复习提纲知识点分类汇编
        宜城教育365速发国际靠谱么_365bet亚洲官方网址_预付365商城下载网免费提供课件、试题、教案、学案、教学反思设计等备课365速发国际靠谱么_365bet亚洲官方网址_预付365商城下载。数百万365速发国际靠谱么_365bet亚洲官方网址_预付365商城下载,无须注册,天天更新!
        宜城教育365速发国际靠谱么_365bet亚洲官方网址_预付365商城下载网
        免责声明 :本站365速发国际靠谱么_365bet亚洲官方网址_预付365商城下载版权归原着作人所有,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宜城教育365速发国际靠谱么_365bet亚洲官方网址_预付365商城下载网主办 站长:此地宜城 邮箱:yrqsxp@163.com  QQ:290085779